雨量创纪录 华北真的更湿润了吗?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黄垚

  记者5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华北雨季已于9月2日结束,其持续时间与纪录持平,累计雨量创新高,成为1961年以来最强雨季。

  每年“七下八上”,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及东北地区降水天气明显增多,此时段被称为“华北雨季”。常年华北雨季从7月18日开始、8月17日结束,时长为一个月。

  但这个夏天,身居北方的公众对降雨的讨论明显增多——“雨一直下,整天身上湿哒哒的”“家里种的绿植从来没长得这么茂盛”“出门甚至看到了青苔”……一轮接一轮的降雨让北方公众感觉仿佛置身江南。

  数据也能佐证这一感受。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29天,与1973年、2021年持平,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雨季之一。雨季累计降水量达356.6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

  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天津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1至2倍。

  今年华北雨季为何异常偏早、雨量偏多?

  事实上,每年春夏我国雨带都会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移动自南向北转移。7月至8月,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时,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向北输送,为北方降雨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异常偏早是华北雨季提前开启的直接原因。“气候变化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呈增强北扩趋势。同时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信号的叠加作用等其他因素,配合了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和维持。”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说。

  7月以来,副热带高压整体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偏西偏北。“尤其7月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低纬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外围源源不断向北输送至北方地区,与高纬地区南下的冷空气相结合,导致华北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支蓉说。

  近年来,北方暴雨在社交媒体频频登上热搜,华北的雨真的越下越多了吗?

  专家表示,21世纪以来华北雨季的雨量的确有线性增多趋势。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如1961年至2024年,雨量并没有明显增多,此前超过300毫米的两年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持续的降雨让不少公众感觉湿热难耐,北方的夏天为什么不再“干热”?

  高辉分析,一方面全球变暖造成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有明显增强的趋势,这意味着一天中的高温时长也在不断延长。另一方面,今年华北雨季开始异常偏早,水汽湿度大,在雨季间歇期,受全球变暖及环流形势影响,高温快速发展,造成持续闷湿的天气。

  “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夏季湿热型高温事件的频次有增多趋势。以华北为例,1981年以来夏季湿热型高温天数增幅约是干热型高温天数的2至3倍。”高辉说。

  专家表示,华北雨季破纪录是气候变化的局部体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带来的大气含水量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将增加极端暴雨的频次和强度。各地应持续提升气候适应与应对能力,更好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

株洲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