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以文物资源为主干,有力支撑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整治法人违法、打击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风险,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生命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激发改革动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起城乡文脉,“何以中国”系列网络主题宣传生动讲述文物故事,《寻古中国》等文博节目广受大众好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活力迸发、硕果累累。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由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擦亮中国文化遗产“金色名片”,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新修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保护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文物科技支撑引领日益增强,石窟寺、土遗址、壁画、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文物类型的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多措并举建设新时代文物人才队伍,启动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举办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文物修复“匠心传承”、文物保护“人才辈出”、“莫高精神”薪火相传,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浓墨重彩的“十四五”文物篇章。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