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段拍摄于武汉山姆会员商店(江岸店)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视频中顾客用水桶接取免费续杯饮料的操作引发热议。
9月8日上午,媒体记者就此联系到该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还没有了解到网传视频内容,但门店确有会员存在类似过度接取自助饮料的情况。
视频中,一名中年女性在门店冻饮免费续杯服务的自助饮料机前,用大容量水桶装满饮料,有工作人员在一旁劝阻,但没有效果。
据了解,山姆会员店的冻饮免费续杯服务是其餐吧为会员提供的特色福利之一。会员在餐吧购买指定饮品后,凭借购买凭证或收银员贴在杯身的特殊标签,可在当天内无限次免费续杯。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部分网友认为
不打满不走的“薅羊毛”行为,
已超出合理享受服务的范畴,
可能对商家权益
和其他消费者的体验造成影响;
也有不少网民担心
类似情况频繁出现,
会导致山姆会员店取消免费续杯服务。
那么,山姆店免费续杯是否构成与会员之间的合同约定?消费者自带大桶接取饮料,是否属于违约行为?此种“薅羊毛”行为是否构成不当得利?是否损害了其他正常消费会员的公平交易权?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的专业解读!
1、山姆店免费续杯是否构成与会员之间的合同约定?消费者自带大桶接取饮料,是否属于违约行为?此种“薅羊毛”行为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马丽红:山姆店作为会员制商店,其“免费续杯”服务通常属于会员合同的一部分,构成要约邀请(通过宣传或店内告示)和合同条款。消费者购买会员时,双方形成合同关系,免费续杯应视为合同内容之一。若商家未明确限定续杯容量或方式,消费者自带容器接取饮料不必然构成违约,但若商家有合理规定(如“仅限堂食杯续杯”),则消费者违反该规定可能构成违约。
“薅羊毛”行为是否构成不当得利,需满足“无法律依据获利益、致他人受损”要件。若消费者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如转售获利或明显超出个人饮用需求),可能构成不当得利;但若仅属合理使用(如供家庭饮用),则难以认定。认定是否构成不当得利关键看是否有明确的约定,是否违背服务初衷和公平原则。
2、部分会员过度“薅羊毛”的行为,是否损害了其他正常消费会员的公平交易权?从法律层面如何界定这种损害行为?
马丽红:部分会员过度 “薅羊毛”,如自带大桶接取饮料,损害了其他正常消费会员的公平交易权。山姆店设置免费续杯服务,是基于合理的成本考量和对全体会员提供平等服务体验的目的。过度 “薅羊毛” 的行为导致商家运营成本增加,可能使商家不得不调整服务策略,例如减少饮料供应、提高商品价格或取消续杯服务等,这将影响其他正常消费会员公平享受该项福利的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中,各方均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也不例外,个体消费者的行为不得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过度 “薅羊毛” 的会员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更多利益,破坏了交易的公平性,对其他正常消费会员造成了间接损害。
3、从商家权益角度,山姆店对于会员过度“薅羊毛”导致的成本增加等损失,是否有权要求相关会员进行赔偿?法律依据是什么?
马丽红:商家有权要求恶意滥用服务的会员赔偿,但需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会员行为超出合同约定或合理范围(如用大桶接取饮料用于转售);第二,商家能证明实际损失(如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第三,行为与损失存在因果关系。商家可通过合理的方式,如留存相关证据,包括视频监控、消费记录等,向过度 “薅羊毛” 的会员主张赔偿,以弥补自身因这些不当行为遭受的成本增加等损失。
总之,商家应通过会员协议明确续杯规则(如容量、方式),避免争议;消费者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合理使用服务。若发生纠纷,双方可依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