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宁
观 点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会应从技能需求确认、技能积累与更新、技能匹配全流程发力,推动数字时代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构,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数字经济重构了产业发展逻辑和企业运行模式,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就业结构变化引发职业技能需求变化,雇佣关系变化引发职业技能投资主体变化,工作模式变化引发职业技能建构方式变化,可以说,数字化转型重塑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构体系。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工会应充分发挥协调多方的桥梁纽带作用,链接职业技能建构体系多元主体,从技能需求确认、技能积累与更新、技能匹配全流程发力,推动数字时代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构,为我国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贡献力量。
数字时代劳动者职业技能建构的趋势
第一,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框架拓展,技能需求提升。数字技术发展要求劳动者提高技能水平。数字时代不仅创造了一批集中在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新职业,还产生了岗位的更新和替代。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劳动者不仅需要理解相关专业知识与使用方法,还要及时应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通过知识迭代提升技能水平。
第二,劳动者职业技能更新速度加快,要求提高技能适应性。技术进步带来人机分工和职业流动,受机器挤出效应影响的劳动者需要能够通过组织内部技能培训或轮岗等方式实现技能补充和更新,使自身技能与新岗位工作内容匹配。而从劳动力市场进入新行业的劳动者,会面临不同的技能门槛,要求劳动者尽快通过新工作技能的培训匹配岗位需求。
第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构路径更加多元立体。数字技术发展拓宽职业技能内容框架的同时,也丰富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构路径。通过数字化的资源整合方式,政府、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和劳动者能够形成更加紧密衔接的职业技能建构体系。技能需求的层次化要求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强调以就业优先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实施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时代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建构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技能提升速度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问题。随着对劳动者数字技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工会也需要适应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技能更新和速度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技能建构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新产业高技能劳动者配置不足,企业所需技能缺乏有效更新和供给;另一方面低技能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力配置存在冗余,无法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要求构建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建构需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工会需要参与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的技术技能要求进行跟踪。当前,教育和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和主要行业领域,导致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覆盖不均等。
三是对数字技能培训与资源供给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工会要创新技能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紧跟数字技术发展与行业数字化发展方向;在数字资源供给方面,为劳动者数字技能学习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构建多层次的数字技能学习培训平台。
四是要求加强技术伦理建设。数字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违反技术伦理的现象,从而给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带来挑战,为有效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和其他合法权益,工会需要重视技术伦理建设,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工会助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路径
第一,强化组织保障,推动数字技术为职工服务赋能。工会通过搭建平台,如“职工之家”APP等,从法律支持、权益保障等各方面丰富服务内容,并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延长职工服务链条。强化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景的深度分析,全面精准了解职工的多元化需求,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及时了解、把握职工的最新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状态,引导职工在职业技能建构方面保持积极参与意愿。
第二,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参与劳动者职业技能建构。培训内容方面,围绕数字工作、数字创新、数字生活、数字安全与伦理等方面丰富数字技能学习培训服务体系;培训方式方面,开展数字化劳动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劳模、大国工匠的培育评选,并围绕新职业所需的技能素质,运用数字化形式向劳动者提供多样化培训,引导劳动者积极参与数字时代的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高职工培训积极性。
第三,积极推动企业履行职业技能培训主体责任。与企业协调推动健全职工技能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适应数字技术发展对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岗位类型的影响。同时,协调企业与其他技能供给主体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职业院校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来推动企业获得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技能供给。此外,督促企业落实技能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监督职工教育经费的足额提取和使用等。
第四,参与构建劳动者职业技能需求的多方对接机制。工会通过摸底劳动者的技能开发意愿和偏好的技能开发方式等,深入了解工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技能需求。围绕职业技能需求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技能供给主体的沟通协调,推动实现数字技术应用下劳动者职业技能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参与把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形成全链条,推动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