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胜惠:科研育人矢志不渝
作者:哈登在哪就爱哪 来源:运城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科研育人矢志不渝(主题)
1997年,郭胜惠考入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从学生到教师,他见证了学校二十余载的春去秋来,在感受自己与学校逐渐融合、“血肉相连”的同时,更加感恩于云南这片热土和学校广阔的舞台,诲人不倦、矢志不渝。
郭胜惠主讲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轻稀贵冶金学》,并讲授《冶金工程前沿技术》《热工仪表及控制》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将晦涩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知识的传递更具深度与温度。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卓越的育人能力,郭胜惠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显著,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科研与育人从来都是统一的命题。深夜修改学生论文时,郭胜惠在批注中总不忘告诉他们:“论文不仅要写在期刊上,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深知,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本领,又心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信念的时代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对党和国家最深情的告白。为此,他坚持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只有自己研究过的东西,讲起来才有信心、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讲出新东西,才能把学生带领到本学科的前沿。他注重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卡脖子”技术等融入课程,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他坚持思政育人,利用自己长期在云南、江西等地开展科研攻关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知识报国愿望,引导学生树立起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进步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担当。
作为科研工作者,爱国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实验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是面对失败时倔强的坚持,是用毕生所学填补祖国科技版图空白的执着。针对国内外缺乏大型微波冶金反应器“卡脖子”问题,在导师的带领下,郭胜惠从二手设备中拆解核心元件开始,逐步摸索微波装备的组装和自主设计,和团队成员持续攻关,在无国际先例背景下,逐一解决了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技术瓶颈,实现了超大功率微波工程装备的自主研制。
从教21年来,郭胜惠紧跟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扬创新和奋斗精神,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和云南省关键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展现了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立德树人、敬业奉献、示范引领的时代风采。
云南日报记者 陈怡希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