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标签破解食品信息躲猫猫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这则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

消费者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专属二维码,就能用手机放大字体、听取语音讲解,甚至查看配料产地、工艺细节、全链溯源等信息。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关乎每个人“舌尖安全”的透明革命。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长期以来,在市场选购食品时,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扰:配料表字小如蚁、信息藏得隐蔽、信息字体颜色与包装背景颜色相近……想要看清成分、了解来源,得把包装翻来覆去、眯着眼睛找半天。令人欣慰和期待的是,这种食品信息的“躲猫猫”游戏,终于有望随着数字标签的推广而走向终结。

其实,数字标签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将印在包装上的文字信息,通过二维码等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展示的一种新形式。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便能清晰、完整地看到包括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工艺、产地来源等全部标签信息。

根据公告,数字标签并不是随意发挥的“广告牌”,其内容严格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与实体标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广告营销信息不得混入其中,页面不得出现干扰阅读的弹窗,展示内容不可篡改,任何修改都需留痕追溯——这些规定,无疑为数字标签的可靠性上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锁”。

数字标签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一创新举措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破解了传统标签的物理局限,具有放大和凸显效果,让信息展示从“挤不下”变成“一目了然”,可有效化解传统食品标签的信息盲点,可以划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可以覆盖食品信息的要点,从而让食品信息更透明,让消费者选择更自主。

更重要的是,数字标签有助于重建消费者与食品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过去,部分商家利用标签玩花样:夸大宣传、隐藏不利信息、玩文字游戏,导致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受损。如今,数字标签要求信息修改可追溯、展示内容需负责,不仅是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更是对诚信经营的鼓励。这项措施推动企业把产品信息说得更清、标得更明,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倒逼行业自律、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力举措。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数字标签的推行也是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创新举措呼应了时代发展,契合了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提升了公共服务与商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节约了包装印刷成本,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实现“多码合一”,方便整合追溯、防伪等功能,体现出高效集约的管理智慧。

当然,一项新机制新措施的落地,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标签标识方式,确保数字信息的真实性与易读性;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数字标签成为新的营销噱头;消费者也应主动学习使用数字标签,养成扫码查看信息、维护自身权益的习惯。唯有如此,数字标签才能真正发挥预期效果,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纽带。

数字标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新,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监管理念的进步。用技术赋能监管,以透明推动共治,这种理念上的进步,比技术本身的创新更值得珍视。当消费者能够轻松获取全面、真实的食品信息,他们就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选择者,这种权利的赋予,正是现代治理的核心要义。数字标签让食品信息不再躲猫猫,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明白。奶茶视频APP有理由期待,在数字标签的助力下,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将更加透明、更加可靠,消费者的获得感、安全感也将进一步提升。

运城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