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梅:让两个“园地”都绽放出最美“花朵”
辽宁日报记者 陈博雅
“看这株百合长得多整齐,从上到下一片黄叶子都没有。”9月9日上午,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红梅站在学校试验田,向围在身边的学生细致讲解。“这说明,咱们现在的温度、湿度保持得都很好,要注意调节生长环境参数。”她边说边指着植株基部,并示意学生凑近观察。学生一边点头记录,一边顺着孙红梅指的方向仔细端详。
“做农业科研就得脚踩泥土、眼盯植株,每一片叶子的变化都是重要信号。”从事农业教育与科研工作三十余载,这句话是孙红梅的“口头禅”,更是她始终践行的行动准则。
自从走上三尺讲台,孙红梅既做学生学业上的严师,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益友。她坚持“理论扎根实验室,技能锤炼试验田”的培养模式,常常带着学生在田间地头蹲点记录数据、观察植株长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深耕实验室钻研理论,更要扎根试验田锤炼技能。30年来,孙红梅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工作“领军人”和农业技术推广“排头兵”。
用心培育农业人才,潜心从事科研攻关,孙红梅深知,农业科研工作不仅要培养接班人,更要破解产业难题,用技术为农业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百合产业热闹非凡,可高品质种球却几乎全靠进口。面对“卡脖子”难题,在导师带领下,孙红梅一头扎进了百合种球繁育研究。
百合种球传统繁育周期长达5到7年,为了缩短周期,孙红梅把实验室当成了家。上千次调整培养基配方,无数个夜晚盯着仪器记录参数,她带领团队终于突破关键技术——创建百合胚性细胞鳞茎繁殖技术体系,让原原种繁殖效率提升数千倍;研发种球休眠精准调控技术,把繁育周期缩短近一半。“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看到组培苗冒出新芽,奶茶视频APP团队几个人围着培养皿,激动得睡不着觉。”孙红梅说,那一刻她更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中国百合有自己的“芯”!
如今,孙红梅主持培育了17个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观赏性强,抗逆性好。
在孙红梅的眼里,看到两朵“花”精彩绽放,她都格外骄傲。每次看到花农丰收的笑容,看到自己培育的百合绽满田间,孙红梅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而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成长为既拥有“顶天”实力又具备“立地”能力的优秀农业人才,孙红梅更是深感自豪。
展望未来,孙红梅说,她会继续深耕两个“园地”,在校园和大地都培育出最美的“花朵”,让农业英才辈出,让中国百合香飘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