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和钱学森的师生缘『太空美文』(119)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697期 】
1964年5月,32岁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参加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任务。在通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专列上,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参加发射任务,他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对国防科技事业的重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
火车达到目的地后,王永志和同事们便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6月下旬的戈壁大漠,骄阳似火,满地砂砾被烤得滚烫,掀起阵阵热浪,热浪扑在脸上,一阵阵火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大戈壁的真实写照。
眼见导弹发射在即,突然出现了一个紧急情况。原来,由于天气酷热难耐,火箭推进剂受到高温影响发生膨胀,导致燃料贮箱内无法灌进所需数量的燃料,将直接影响射程,导弹射程不够,自然就无法打中预定目标。现场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似乎有一片灰色的云漂浮着,笼罩在大家的脸上。各路专家们苦苦思索,不断提出解决方案,但经过研讨论证,也全部被否定了。
在现场,王永志算是一个小字辈,即使想挑重担,暂时也还轮不到他。但他总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是无形的,他一样的心急如焚!他想,在当前情况下,如果要灌进足够数量的燃料就必须扩大燃料箱,而这是不可能的!还有什么办法呢?他拿出纸笔开始计算高温情况下推进剂的配比,大脑在飞速运转,笔尖在纸上跳跃,那沙沙作响的声音是灵感的绽放。经过一夜的反复思考和计算,他得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
第二天的讨论会上,王永志胸有成竹地说出了他的方案:“随着温度的升高,推进剂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经过计算,我认为只要减少600千克燃料,导弹就能命中目标。”
这个年轻人说出的话,让在场的专家、领导都感到匪夷所思。本来燃料就不够用,竟然还要泄出燃料,简直是开玩笑——他的意见没人当回事。
王永志不甘心,他认为自己的思路正确,计算方法也没错,眼下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既然专家们不采纳自己的建议,那就只有去找发射现场最高技术决策者钱学森院长。
而越级找领导,那是绝对需要勇气的,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年轻的中尉。但他顾不了这么多,于是壮着胆子敲响了钱学森房间的门。在清华读书的时候,王永志第一次接触到钱学森的大名,当时他还特意去了一趟校图书馆,专门查找、拜读了一下钱学森的事迹,被这位大科学家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所打动。如今,竟然是在这种情况下去见钱院长本尊,他还真有些紧张。
“请进!”钱学森打开门,笑眯眯的看着走进来的年轻人。
“钱院长,咱们导弹发射遇到的难题,您都知道了,他们说想办法多加入推进剂,只有我说要泄出点燃料,大家听后,都在笑我胡说!怎么燃料减少还能打得远呢?”王永志说道。
钱学森说:“小同志,大家说得也没错啊。发射距离不够就该多加推进剂,你怎么反而要泄燃料呢?”
“那样就能减少弹体的总重量,自然会增加射程。”
钱学森不由得一愣:“哦,泄多少呢?”
“我算过了,泄600千克。”
“哦?是什么算的呢?”钱学森继续追问道。
王永志给钱学森详细地讲述了他的解决方案。
听他说完后,钱学森很激动,认为这是有可能的。随后又拉着王永志一起进行了一番计算,验证了王永志之前得出的结论,这个办法还真可行。
大家都想着怎么加燃料,也只有他,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你这个提议好极了!”钱学森望着眼前的年轻人,对他的逆向思维表示赞许。当即叫秘书把火箭总设计师请来,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他说的是对的,就按他说的办!”
那天,对于王永志来说,算是见识到了钱学森这位航天泰斗的风采——他不仅在航天领域具有卓越的建树,而且礼贤下士,听得进不同意见,作风民主,毫无架子,这使他更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公认的威望。同样,钱学森对这个年轻人也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他大胆地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不简单!因此,他记住了这个叫王永志的年轻人。两人因此结缘。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腾空而起,如同一条巨龙,托着长长的尾焰,直奔苍穹。十几分钟后,随着一声巨响,导弹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开启了我国独立研制导弹的历史。
霎时间,现场欢声雷动,口号声、笑声、掌声汇成一片。大家兴奋不已,纷纷将帽子、毛巾抛向空中。
来源 | 奶茶视频APP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姚杜纯子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杨阳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