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好多人对新疆的误解真的深到骨子里了…

说真的,好多人对新疆的误解真的深到骨子里了——明明只知道点儿皮毛,却敢拍着胸脯乱发言,尤其是“新疆人=维吾尔族人”这个刻板印象,简直像块贴错了的标签,撕都撕不掉。

前阵子佟丽娅和宋佳一起去电影《轻于鸿毛》的首映式,网上有人感慨“丫丫好像有点显老了”,评论里吵吵嚷嚷的,却没几个人注意到一个关键点:这俩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但民族压根不一样。

佟丽娅是锡伯族,从小在伊犁长大,家里还保留着锡伯族的射箭传统;宋佳呢,汉族,老家在乌鲁木齐,说话带着点西北姑娘特有的爽朗劲儿。你看,光这俩人,就已经打破了“新疆人只有一种模样”的偏见。

可现实里,一提新疆人,十个人里有八个会先蹦出几个固化画面:要么是迪丽热巴、古力娜扎那样眼窝深邃、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美女,要么是街边烤架前挥着扇子、吆喝“羊肉串儿,现烤现卖”的小伙子,再不然就是春晚小品里戴小花帽、说“亚克西姆”的“买买提”大爷。仿佛新疆就只有这一种“打开方式”,可事实哪是这样?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早把真相摆明白了:新疆常住人口2585.2万,56个民族成分全齐了,就像一个装满了各色瓜果的大果篮——维吾尔族占44.96%,其实还不到一半;汉族占42.24%,跟维吾尔族人口数差不了多少;剩下的12.8%里,有骑着马在草原上飞驰的哈萨克族,有擅长做粉汤的回族,有能把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唱得荡气回肠的柯尔克孜族,还有像佟丽娅那样保留着锡伯族文化的同胞。蒙古族,家在巴音布鲁克,朋友圈里一半是草原上的黑头羊,一半是他弹吉他的视频,你说这跟大家印象里的“新疆人”搭边吗?

为啥误解这么深?说到底还是接触到的信息太单一了。大家平时看的新疆相关内容,不是明星就是美食,要么就是旅游宣传片里的草原雪山,很少有人去关注“日常的新疆”——比如乌鲁木齐的早市上,汉族阿姨买馕、维吾尔族大爷买豆腐脑的场景;比如喀什古城里,回族老板的茶馆里坐着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客人,凑在一起聊庄稼收成;比如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孩子一起做手工、跳皮筋,根本不会在意“你是哪个民族”。

想改过来也简单,别光靠网上的碎片化信息“猜新疆”。要是有机会,真该去新疆走一趟:去伊犁看汉人街的小吃摊,回族的粉汤、维吾尔族的抓饭、汉族的凉皮摆在一起;去阿勒泰跟着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看他们怎么把家安在草原上;去塔城的手风琴博物馆,听不同民族的音乐凑在一起有多好听。就算没机会去,也能看看《我从新疆来》这样的纪录片,或者关注几个新疆本地博主,他们拍的不是“滤镜里的新疆”,是早上排队买包子、晚上跳广场舞的真实生活。

其实新疆最有意思的地方,从来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特色”,而是56个民族凑在一起的热闹劲儿——就像一碗新疆炒米粉,要放汉族的酱油、维吾尔族的辣皮子、回族的香料,混在一起才够味儿。那些拿着“一点皮毛”就乱发言的人,不如先放下偏见,好好看看这个多元又鲜活的新疆,别再让刻板印象耽误了认识一个好地方。

游戏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