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来源:口口声声网作者:interrr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周年,网特别推出《14年抗战史不容歪曲篡改》专题。
80年前,中国人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仅动摇了旧殖民体系,还催生了亚洲很多国家的民族独立。以印尼为例:1942月,日本占领印尼,一方面结束了印尼被荷兰占领的殖民史,同时,日军的施虐也伴随着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孕育和助推了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1945日,日军投降,两天后印尼宣布独立,成立印尼共和国。
这段历史,为印尼人留下了哪些集体记忆?印尼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以及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呢?为此,我们也邀请了印尼历史学家、印尼教育和文化部文化总局局长希尔玛·法里德(Hilmar Farid)来聊了聊。
印尼:对日本殖民者的看法与中国不同
网:在当今印尼的集体记忆中,日本二战时期对印尼的占领是如何被铭记的?那是一段残酷的殖民统治时期、又或者是一剂催生印尼独立运动的催化剂,还是两者的复杂交织?
希尔玛·法里德: 在印尼的家庭口述史和地方传说中,日本占领时期被称为“zaman Jepang”(即“日本时代”的简称),它代表着物资匮乏、强制劳役、任意暴行以及性奴役(即“从军慰安妇”制度)。老一辈人至今仍用“zaman Jepang”来形容那段最艰难的岁月:粮食被没收、乡村陷入恐怖统治,男人被强征去参与从苏门答腊到印尼东部各地的铁路和机场建设。这种关于苦难的私人记忆,在不同地区之间有着惊人的连贯性,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例如,爪哇人和苏门答腊人被强制提供劳役;而在东部由海军控制的地区,其运作方式则更加严酷)。
印尼独立运动领袖、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
与这种记忆并行存在的,是一种更趋“国家化”的叙事,将日本占领视为一种矛盾的催化剂。日本通过摧毁荷兰的统治权威、提拔印尼本地行政人员、推广印尼语教育和媒体、并通过青年组织(如 Seinendan 和 Keibōdan)及民兵组织PETA动员年轻人,无意中帮助印尼建立起了网络、技能和政治信心,这些因素直接年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像BPUPKI和PPKI这样的机构,为印尼领导人提供了正式的讨论平台,围绕宪法理念展开辩论,并为迈向主权独立做好准备。许多PETA军官后来成为共和国武装部队的核心力量;1944年间青年群体的激进化,也影响了革命的节奏。
这两层记忆——受害与动员——并未真正得到调和,而是处于一种紧张共存的状态。学校教科书和博物馆通常呈现出一个顺序:荷兰殖民统治、日本占领(既有压迫也有动员)、独立宣言、以及革命。这种叙述方式避免了对占领者表达任何“感激之情”;它强调印尼人的主体性,同时也承认一个崩溃帝国所创造出的结构性机遇。
此外,还存在着多元的记忆视角。由于中日战争,印尼华人社区成为日本战时政策的目标,他们承载着与众不同的记忆伤痕。女性的经历,尤其是作为慰安妇的遭遇,在公共记忆中一直较少被提及,尽管在改革时期(1998年)以来有所浮现。爪哇以外的地区,往往对日本政治“益处”记忆较少,而对赤裸的资源掠夺感受更深。从代际来看,那些亲身经历或听闻过那段历史的人,更多强调其残酷性;而后来的几代人,在民族主义教育体系下成长,更容易认识到其中的“催化”维度。
因此,在当今的印尼,日本二战时期的占领主要被记忆为一段残酷的殖民插曲,它在不经意间加速了共和国的诞生。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综合体,既反映了普通民众所承受的痛苦,也承载着国家关于革命历程的官方叙事。
印尼的独立从来不是孤立的成就,而是亚洲各地反帝斗争网络中的一部分
网:二战期间的印尼民族主义者,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否给他们抵抗荷兰/日本殖民主义的运动,某些启发或者有所关联?
希尔玛·法里德: 年代年代初,印尼的民族主义者并非与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完全隔绝。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泗水和三宝垄等地的报纸,报道年日本侵占满洲、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及随后在中国持续多年的残酷战争。这些消息大多通过印尼的华人群体传入,他们组织抵制日货、为中国抗战募捐,并通过《新报》(Sin Po)等报刊传播相关信息。尤其是在城市中,中国对抗日本的斗争非常受群众瞩目,尽管这种认知常常是通过华裔印尼人社群,而非印尼本地的民族主义组织本身传递的。
对于印尼的领导人来说,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并不单一。一些人将日本视为亚洲力量的象征,回想起日本年出人意料地击败俄国,以及其迅速实现现代化并战胜欧洲列强的能力。苏加诺本人就常将日本称为可能的“亚洲之光”,认为它可能帮助其他民族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但另一些人,如哈达(Hatta)和沙里尔(Sjahrir),则持更为怀疑的态度。他们警告说,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比欧洲的帝国主义更温和,而日本在中国的暴行——比如南京大屠杀和对多个中国城市的轰炸——似乎印证了他们的担忧。
正因如此,中国抗战的榜样未直接塑造印尼的斗争策略。1942年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后,印尼人不得不面对日本势力的现实,调整策略以求生存,并在有限的缝隙中为争取独立做准备。不过,中国抗战的记忆在象征意义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亚洲人可以抵抗一个强大的帝国势力,也强化了印尼人属于一个更广泛的全球反帝斗争共同体的意识。在地方层面,华裔印尼社群的积极行动,也为印尼人将自己的斗争与更广阔的亚洲意识联系起来创造了机会。
日占时期的印度尼西亚人(左边三个) Gelora News
因此,归根结底,印尼民族主义者确实知晓中国对日抗战,但它更多是作为一种道义上和象征性的鼓舞,而非具体的战略指引。他们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抉择,更多地是由本国遭受占领的严酷现实所决定的。
在战争期间及战后,中国与印尼的反殖民活动家之间确实存在联系,但这些联系往往脆弱、零散,且并不总是被纳入官方的民族主义叙事之中。其中不少联系是通过荷属东印度的海外华人社群实现的。他们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后积极行动,组织抵制日货、筹集资金,并发行报纸传播来自中国前线的消息。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华人社群内部的团结,也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印尼人能够将自己视为更广泛的亚洲反帝斗争的一部分。
在印尼方面,主流的民族主义领导人对这些联系持谨慎态度。年之前,苏加诺等人仍希望日本可能成为对抗荷兰殖民统治的有用盟友,因此他们对公开支持由中国团体领导的反日运动持保留态度。但在其他一些活动中,联系则更为紧密。左翼组织,尤其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团体,将中国的抗日斗争视为全球反帝斗争中的天然盟友。一些印尼活动家与国际共产主义网络保持联系,这些网络往往将中国、印尼和越南视为同一个反殖民阵线的一部分。
1945年之后,这些联系变得更加明显。华裔印尼活动家在革命期间为印尼共和国提供了资源、网络,有时甚至是直接的支持。基层的故事层出不穷:华人店主提供物资,社区开放安全屋,地方社团将资金输送到民族主义事业中。这些贡献很少进入独立运动的宏大叙事,但它们在维持地面斗争方面至关重要。
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正是这些日常的团结行动。华裔印尼社区与印尼青年之间的协作、地下刊物的共享、以及默默提供的庇护与物资,正是跨国团结真正得以践行的地方,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太多时候,人们的目光聚焦于精英外交或意识形态的契合,而跨越族群界限的人际纽带却逐渐被遗忘。重建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也提醒我们:印尼的独立从来不是孤立的成就,而是亚洲各地反帝斗争网络中的一部分。
日本的败亡,为印尼抓住时机宣布独立创造了条件
网:有学者认为,中国与日本的长期战争削弱了日本对东南亚的控制,从而间接推动了当地的独立运动。这一观点对印尼而言是否适用?
希尔玛·法里德: 部分学者指出,中日之间的持久战消耗了东京的大量资源,使日本难以维持在东南亚的统治,从而为独立运动创造了空间。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在印尼,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
年日本进军荷属东印度(今印尼)时,它已经深陷中国战场。日本占领这一群岛,更多是出于迫切需求,而非长远的战略考量:它急需石油、橡胶和粮食来维持其战争机器运转。这种紧迫性也塑造了它的统治方式:高度掠夺性、往往十分残暴,重点在于动员劳动力和资源,而不是建立稳固的殖民体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战场的战争间接影响了印尼:它使得日本的占领注定是短暂且不可持续的,更像是一场被围困状态下的军事占领,而非一个稳定的政权。
然而,当印尼人回顾历史时,他们通常不会把独立看作是中国抗战带来的“附带成果”。相反,他们更强调自身的能动性,比如青年组织、民兵和政治领袖如何利用日本控制中的漏洞,年的独立做准备。日本的衰弱确实是全球大局的一部分——包括苏联的推进、太平洋战场的战斗以及盟军的封锁——但在印尼人的记忆中,决定性时刻是独立宣言的发表,而不是日本力量逐渐被削弱的过程。
不过,如果把视野拉远,这个观点仍然有其合理性。日本在中国的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与注意力,这些资源本可用于巩固其在荷属东印度的统治。等到原子弹落下、日本投降时,这个帝国早已过度扩张、精疲力竭。这种衰竭为印尼抓住时机宣布独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虽然印尼人未必直接将他们的自由归功于中国的抗战,但历史学家可以看出,这两场斗争在日本帝国主义崩溃的大背景下是相互关联的。
网:那么,更具体一点,1945年日本投降如何为印尼当年宣布独立创造了机会?印尼历史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
希尔玛·法里德:1945月日本投降,给印尼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权力真空,而正是在这个脆弱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空档期,印尼宣布独立成为了可能。当时,日本在遭受原子弹打击和苏联参战后,已经筋疲力尽、方寸大乱。盟军命令日本维持秩序,直到荷兰能够重返印尼。但实际上,日本在当地的权威几乎在一夜之间瓦解。士兵躲在军营里,行政官员犹豫不决,人们感受到历史出现了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