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轩:中国“空中的士”助非洲交通弯道超车

来源:环球时报

非洲的天空,正在见证中国速度。日前在非洲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航展上,一架来自中国低空经济企业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电动“空中的士”完成了非洲首飞,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非洲首次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载人飞行的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低空经济飞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低空产业正用愈发成熟的解决方案,搭建全球未来交通和社会发展的新方式。​

如今的非洲,早已不是西方舆论笔下监管松、试错成本低的“试验场”。包括卢旺达在内,一批非洲国家在规划中早已明确,要以长远眼光建立政府主导、监管与规则清晰的低空交通体系,“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卢旺达还计划到2026年前投资超过130亿卢旺达法郎,建设能容纳大型无人机的运营中心。这清晰地表明,非洲面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既不是、也不愿成为任由“外企”试错的“荒野”,而是要成为主动参与、深度孵化的合作伙伴。这种从被动“试验场”到主动“孵化所”的深刻转变,才是理解中国低空经济在非洲的战略价值,以及非洲欢迎中国企业的关键。

同时,低空交通为非洲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治标又治本的“跨越式发展”解决方案。首先是地面交通基础设施不足,非洲很多地区公路、铁路覆盖率极低,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有硬化路,只有雨季泥泞、旱季颠簸的土路;现有公路不少也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物流运输和人员流动都严重受限。其次是城市拥堵,随着经济发展,非洲不少首都和大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但道路规划和建设没有跟上,窄路多、红绿灯少、缺少立交桥,早晚高峰堵车是常事。现实的交通困境,与绕过传统航空、通过低空产业链弯道超车的战略考量,为非洲低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独特的应用场景。

中国长期在非洲大陆的深耕细作,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一方面是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非洲建成了大量道路、桥梁、机场等物理基础设施,还有通信、导航等新基建,并在当地形成了工业、服务和人才培训体系,这些共同构筑了发展低空经济所需的硬基础。另一方面,多年的合作为中国在当地形成了深厚的信任基础。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让“中国制造”在非洲收获了口碑和信誉,为未来更深度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在非洲之外,中国低空企业的全球布局也已全面展开。在东南亚,亿航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17.5亿美元全面合作,提供的不只是飞行器,更是涵盖产品销售、城市空中交通运营、基建部署、人才培养的全产业链可落地生态系统。在中东,中国企业也靠高价值订单和国际认证打开市场。上海时的科技与阿联酋买家签下10亿美元大单,峰飞航空则在当地完成2吨级eVTOL海外首飞,并推进安全认证。当前中东正积极拓展能源外领域,这里既是全球科技资金高地,也是中国低空经济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舞台。

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的出海,既不是“闯入者”也不是“试验者”。它们带去的是可落地的技术,是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更是非零和的共赢发展理念。中国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低空经济完全有希望成为发展中国家跨越传统基建瓶颈、实现弯道超车的抓手。发展低空经济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更是医疗、农业、物流等社会服务的全面提升,并通过长且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加速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当中国的“空中的士”飞翔在非洲,它承载的是合作与信任,是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作者是低空经济资深观察员)

宣城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