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抽嘛咕玩小妹 来源:宣城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化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把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格局,绘就美好乡村新画卷。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振兴既需要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应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应立足地方资源特色进行统筹规划,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非遗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对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农业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强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多种形态的乡村文化,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以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为基础,对传统技艺、乡风民俗等进行创新性传承,使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拓展乡村文化空间,优化组合文化要素、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功能,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运用乡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强化文化赋能,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目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和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有机结合,拓展乡村文化产业链,激活产业生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格局,包括传统村落、古建筑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以及民俗文化、特色民居等资源,充分发挥乡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价值。把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引导乡村文创发展,释放乡村文化的时代功能。开发乡村文化产品,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等。促进传统工艺与创意生活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传统工艺品,打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的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培育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发掘乡村传统节庆和农事节气的内涵,开展农耕体验、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地方特色节庆等活动,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搭建平台,培育多元文化主体,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利用数字化驱动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多方力量,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注重培育和发掘乡村文化组织,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完备、渠道畅通的基本要求,构建乡村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优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改善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图书馆、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搭建乡村文化交流平台,提供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满足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文化建设短板,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重视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巩固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制定乡规民约,破除封建陋习,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尊重农民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群众参与度,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启迪心灵的重要作用。
(作者:包晓斌,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