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9月10日电 题:修复文物,修正偏见——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在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实训室里,几名学生围坐在一起,商讨给破碎陶片“做手术”的具体方案。不同于别处的文物修复,这里的修复师是听障学生,交流主要依靠手语和眼神。
“别着急,现在还不到配补的时候。”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研主任李傲为记者“翻译”了现场的一句话。
2019年,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国有文博单位、企业合作,开设了面向听障学生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修复文物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听障学生不受外界声音干扰,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具备当文物修复师的条件。”李傲说。
这个专业首批招了20余名学生,但很快,任课老师发现,尽管翻译软件可以将老师的话语变成文字并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但大量的专业术语让学生“看不明白”,教学效果不佳。
在“复盘会”上,老师们达成共识:传统的教学方法行不通,必须结合听障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特点,将专业知识点浓缩提炼,明确专业名词、实用工具、操作步骤的标准手语,用学生“听得懂”的方式教课。
今年30岁的专业老师宗恒介绍,通过集中培训和自学,2名专业老师、2名企业导师都在较短时间内学会了手语,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手语打法解释“最小干预原则”“修旧如旧”等含义。校企还合作编撰了《文物修复手语手册》,将现有手语中不够明确的“揭裱”等词语的手语打法固化。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在修复古籍。(受访单位供图)
告别“读字幕”上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第一次用手语讲课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手举得高高的,问了很多问题。他们很细腻,能感觉到老师是否付出真心。”宗恒说。班上几个机灵的学生,主动担任“转述员”,随时给“卡壳”的老师补台,常逗得师生共笑。
课上认真、课后加练,学生进步斐然。现在,约70名在校生一年可以修复古籍上万页、陶瓷数百件,部分学生还参与了山东博物馆的文物修复项目。“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修复文物时格外小心、仔细,在专注于‘拼凑完整’的过程中,好像也在用耐心和敬畏弥补着某种生命的遗憾。”李傲说。
随着国家进一步发展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均得到极大提升。实训场地从最初的两张桌子,变成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11间工作室、1间陈列室,测色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接受采访时,学生小婧在手机备忘录里打下了这段话:“能运用科技的力量还原文物的样貌,将文物承载的历史留下来,我感到光荣。这个专业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参与修复的出土陶器。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近年来,“博物馆热”“考古热”成为风尚,文物修复师、古籍修复师等职业被更多人熟知,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就业底气更足。目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已培养近百名毕业生,其中约50人成为专职修复师。
教育之路延伸的同时,特殊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彰显,某些社会偏见于悄然中修正。去年毕业的学生菲菲通过微信告诉记者:“从一开始被质疑‘你能干好吗’,到现在客户主动用手语表达感谢,我证明了自己的同时,也把生活的希望传递给了更多人。”
“越来越多的家长正视、重视特殊孩子的职业选择,配合学校一起挖掘他们的潜能。”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田慧说。如今,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录取比例为3:1,咨询量是专业开设之初的5倍。
站在走廊向教室里看去,“无声”之处亦有“深意”,学生们修复着眼前的文物,也为自己拼出了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