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平台广告现“时间鬼秤”,偷走三五秒只会因小失大 | 封面评论
□蒋璟璟
近日,有网友发现: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鬼秤”。某些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广告页面的倒计时与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致,广告的实际播放时间多于其标明的倒计时。不过,在看互联网广告时,时间过得慢可能并不是错觉。媒体调查发现,多个互联网平台标识为80秒、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皆多于标明时长。互联网广告正在悄悄“偷走”用户的时间。(经济日报)
尽管被偷的时间也就短短几秒,好像并不多。可是这一现象的普遍检出,还是给人以某种后知后觉的惊骇之感。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此类“时间鬼秤”本身,更是那份盘剥到分毫的机关算尽。算计观众算计到这份儿上,当真是煞费苦心了。
那莫名多出来的那几秒,该怎么解释?这当然不是什么相对论,也不要甩锅给“加载卡顿”,媒体一逮一个准,这已然不能用偶然、巧合来解释。长视频平台这种独特的“偷时间”行为,或许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欺客、宰客,而更像是源于内容与广告行业一种由来已久的潜规则。
奶茶视频APP知道,不少视频节目的贴片广告报价都是“一秒万金”,由于其交易金额大、合同金额高,所以“执行情况”就备受重视。对于在播广告,广告主、广告商一般都会卡点监看、精准计时,为的就是平台能够足时足量刊播广告。而平台一方呢,为了不被抓住把柄、不发生违约,往往都会就广告播放留出一定的余量,比如说会稍微提前切掉正片、稍微给广告结束画面定格一会——于是乎,一来二去,也就多出了三五秒了,也就有了所谓的“时间鬼秤”。
金主得罪不起,其广告合同权益必然是要充分捍卫的。广告要留“余量”,于是乎,平台也就只有苦苦观众了?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当下的视频消费领域,观众中的很大部分都是付费会员。诚然,他们不会拿着秒表精准核对广告时长,可他们同样也享有充分知情以及被诚实告知信息的权利。平台既然收取了会员费,那么就要担起相应责任、尽职提供服务,决不能暗度陈仓,“偷时间”稀释观影权益且把观众蒙在鼓里。
视频平台播放广告,标注时长与实际时长是否一致,这看似是细枝末节,实则事关最基本的商业诚信。如今,此事曝光,被舆论炒作一番,某些平台被指堂而皇之地公然说谎。事已至此,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就发酵成为一个道德命题、商业伦理议题了,可谓因小失大。须知,消费者不可欺,关注那“被偷走的三五秒”,也是对一段商业关系中“应有尊重”的严正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