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再多有什么用?70岁张国立如今的现状,给娱乐圈所有男星提了醒
作者:屏幕上的黑瞳 来源:宣城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2评论数:
70岁的张国立依旧活跃在银幕前线,而他的儿子张默却在海外“晒富”。
这场延续多年的“子债父还”,究竟还要持续多久呢?
老了仍在拼搏
张国立的人生堪称一部奋斗史诗。
从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成长为身价亿万的演艺界传奇人物,他走过的路,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
从跑龙套到担纲主角,他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也在这些角色中领悟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每当在综艺节目中看到张国立对后辈的教导,总觉得他言语中充满智慧。
每次接受采访时,他总能说出令人深思的话语,仿佛早已参透人生。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今的张国立已经70岁,这样的年纪,本应安享晚年,可他却依旧频繁出现在剧组和各类节目中。
2025年,他不仅主演了《我的后半生》,还参与了文化论坛,忙碌程度甚至超过许多年轻人。
但人终究要面对年岁的增长,尽管他曾饰演过众多经典角色,如帝王康熙、乾隆,将皇权威严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有观众钟爱他塑造的“智多星”纪晓岚。
然而,并非他出演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受到好评,例如今年的《我的后半生》。
张国立在剧中饰演的“沈卓然”,这个角色年老仍执着于爱情,原本以为他会为亡妻哀悼多年,但他仅伤心一年,就被另一位温柔贤淑的女性吸引,之后感情无果,又开始下一段恋情。
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存在争议,即便是由张国立来演绎,也未能幸免。
此外,他的表演方式也让角色显得有些“油腻”。
如果张国立真想“不服老”,或许下一次应该挑选更合适的剧本,否则可能会毁掉之前积累的良好口碑。
虽然张国立饰演的角色引发争议,但他在文化论坛上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展现出浓厚的“文人”气质。
他在“人文湾区 数智湾区”论坛上慷慨发言,强调深圳并非“文化沙漠”,并指出戏剧可以成为连接大湾区文化的桥梁。
那一刻,他仿佛身上散发着光芒。
9月10日,张国立将在深圳龙马社长守戏剧公社与俄罗斯国宝级剧团瓦赫坦戈夫剧院的艺术家们展开深入的戏剧交流。
这又将是一场怎样的艺术碰撞与提升,令人期待。
此外,9月份张国立还参与了《国家宝藏周游季》。
他与嘉宾们一同探访郑州,带领观众领略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那一瞬间,他仿佛化身“饱读诗书的学者”,令人觉得他宛如古人再现。
但每当在大屏幕上看到张国立的身影,不禁会思考:他为何如此拼命?
网络上不是一直流传着他名下资产高达数亿,还有价值8亿的土地吗?
当然,网络传言未必可信,但张国立从影多年,想必也有不菲的积蓄。
这就不得不提到他唯一的亲生儿子张默。
父爱对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看到73岁的唐国强依旧活跃在综艺舞台,再想到他两位“残疾”儿子,心中不禁感慨。
在他身上,奶茶视频APP看到了深沉的父爱。
这种父爱同样出现在张国立身上,但与唐国强略有不同。
唐国强的“操心”,是对两个儿子身体状况的担忧。
73岁的他如今积极参与综艺节目,甚至放弃了从前坚持的“演员不应参加综艺”的原则,为了现实不得不做出妥协。
在节目中,他虽年长,却愿意尝试各种挑战,还会认真地讲冷笑话,呈现出一种“反差萌”,观众也逐渐接受并喜欢他。
一些网友对他的综艺表现也逐渐不再排斥。
因此,当他作为常驻嘉宾出现在《王牌对王牌》第九季中,说明他已经很好地适应了节目节奏,也受到观众的喜爱。
而他赚取的片酬,也多用于支持儿子。
这种“操心”,是父亲的责任与关爱。
而张国立的“操心”,则似乎源于儿子一次次的“惹祸”。
张默是张国立与前妻罗秀春所生。
张国立与邓婕再婚后,或许出于愧疚,对儿子几乎有求必应。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
生活中,张默缺什么就买什么。
当张默想进入演艺圈,尽管张国立起初并不支持,但最终还是在自己的剧中为他安排角色。
但这种过度的溺爱,并未换来儿子的感恩。
张默曾直言:“我觉得你应该,你欠我。”
2003年,张默还在中戏读书时,与演员童瑶交往。
然而,他并未珍惜这段感情,反而将童瑶打成重伤。
看着照片中童瑶满身伤痕的模样,令人震惊与心痛,也让人难以理解张默为何如此狠心。
即便他后来解释说怀疑童瑶与他人关系不清,但这并不是他暴力对待的理由。
事件曝光后,张国立不得不替儿子向童瑶公开道歉。
更令人震惊的是,2012年张默因涉毒被警方拘留,张国立再次出面道歉,请求媒体给予宽容。
2014年,张默再度因涉毒被抓,这次还涉嫌容留他人吸毒,最终再次入狱。
张国立的父爱最初源于补偿心理。
他认为自己离婚对不起儿子,便试图用物质弥补陪伴的缺失,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将儿子惯成了一个“问题青年”。
在儿子一次次出事时,张国立并未选择严厉管教,而是出面道歉、用金钱摆平。
这种方式仿佛在告诉张默: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有父亲为你兜底。
如今的结局令人唏嘘。
如今定居国外的张默,在社交平台上炫耀着价值上亿的豪宅、限量跑车、昂贵雪茄。
而张国立却仍在银幕上奔波。
这是否正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呢?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