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 要做新能源特色品牌的第一名

它的策略是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让特色车也有大规模。
成立只有 2 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iCAR,决心做中国汽车公司中的 “少数派”——不造 “水桶车”,不在同质化中拼价格,而是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造与众不同的车。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高投入、强竞争赛道。为了扩大规模,大多数公司会选容量最大的市场、造符合 “最大公约数” 需求的车,不断降低价格或者推更多新车,用车海战术扩大胜率。这是典型的竞争逻辑。
iCAR 风格越野-V23 “末日战车”
竞争逻辑不适合 iCAR 这样的新品牌,iCAR 也不想做平庸的车。
这与总经理苏峻和团队的志趣有关,更来自他们对商业模型的取向。苏峻说,他理想中的模式是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每一款车都是特色产品,随着产品和影响力累积,实现 2030 年全球销量 100 万的阶段性目标,成为特色新能源全球第一品牌。
“第一步已经成了”,苏峻和团队造的第一款车 iCAR V23 今年前 8 个月累计销量近 4 万台,是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方盒子车型。
iCAR 只造特色车
iCAR V23 是一辆越野风格的 “方盒子” 车,定价 10.98 万-14.98 万元,四个车轮尽可能推向四角,姿态有张力,风格明显,前大灯正圆形,车后设计了一处可拓展的空间,像一个 “小书包”。格栅、轮眉可拆卸,轮毂、车顶等留有线槽,方便用户改色——苏峻说目的是好看、好开,也要让用户觉得好玩、改装性强。
其中体现了苏峻团队强烈的审美偏好。苏峻博士学位是设计艺术学,创业前在北方工业大学做过 14 年工业设计系主任,他收藏索尼、东芝等设计精巧的电子产品,偏爱风格明显的车型,比如 smart 或保时捷。
他和团队相信,汽车市场中,主流车型的竞争格局也许会越来越集中,外观越来越相似、趋同,但多样化的需求仍然存在。因为汽车不只是功能的相加,它也关系到情感需求、价值取向和对生活的憧憬,“人们对多样化、差异化的欲望挡也挡不住”。他们不想做另一个丰田,要做有差异化的特色品牌。
但相比更主流的轿车或 SUV,风格明显的车型受到的喜爱和质疑都要更强烈。苏峻说自己想得很明白,“特色车只能吸引一部分用户”。
一名 iCAR V23 用户和她改装后的车。
这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模式:充分发挥长板,从 “窄缝” 切入,精准地找到用户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最后被大多数人选择。
特色车型看起来只针对细分市场,销量增长相对慢。但这种 “稀缺” 可能是一种假象。多数时候,用户都希望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特色车,却因为选项少、价格过高或应用场景太单一而放弃,如果一款车能适用于多场景又有特色的延伸性,它也能进入主流市场。比如大众甲壳虫,弧度使其看起来很独特,但和大部分昂贵又不那么可靠的车相比,它足够简单、经济、实用,最终成为标志性车型。一款车畅销 85 年,销量超过 2000 万辆,穿越周期规模庞大。
越是市场成熟、竞争激烈时,越利于特色车。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卷价格。但当供应链相对成熟、技术平权、用户被充分教育后,新品牌的机会也更大,它们可以基于相对便利、成本可控的供应链,通过产品创新、差异化找到市场。它们面对的竞争和剿杀也更少。
iCAR 品牌希望每一款车都以此为目标,把特色车做成经典车。V23 的销量证明了特色车也能长红——它连续 8 个月列入新能源方盒子车型前三,且是 2025 年前 8 个月累计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方盒子车,成为细分市场的黑马。
苏峻说,他们对这辆车 “成功” 的定义就是成为方盒子车型的第一。他预告,V23 接下来会推出更大马力、455 匹的 “超级” 版,在性能、操控、外观等方面升级,补齐短板的同时继续提高竞争力,让长板更长。根据用户反馈,iCAR 会快速响应、快速迭代产品,不做 “快消” 车,而是持续 “听劝”,拉长车型生命周期,以实现慢热长红。
接下来,iCAR 会在多个车型上复用、改善这套打法。
苏峻说,“V23 是一个开始,相当于给品牌打底,奶茶视频APP规划了 3 条产品线,X 系列、V 系列和 S 系列,各有特色,会持续推出更大尺寸、更有差异化的高情绪价值产品,满足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奇瑞集团的 “新特区”
一家汽车公司想要取得成功,产品、技术、成本控制、渠道、营销都是关键因素,而对这些重要因素的排序最终决定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iCAR 排序第一的是产品,“好产品是一切的基础”。造特色车,如果产品定义不能精准洞察需求、设计不能满足需求,其他一切便无从谈起。
对用户需求的发掘、拆解、匹配是互联网产品出身的苏峻团队的长项。苏峻的另一重身份是智米科技的创始人和 CEO,在小米供应链有多个爆款产品,比如空气净化器——这是苏峻在智米做的第一个产品,也是小米生态链的第一个爆款,一年卖出 100 万台。
苏峻和团队在小米生态体系中锻造、贯彻、验证小米爆品方法论,即 “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本质是明确用户是谁、洞察他们最核心的需求,然后用高配置超出用户预期地满足核心需求,再靠规模化做到极致性价比。这套方法论也迁移到汽车领域。产品即战略,战略即取舍——同样在 10 万-20 万元的区间造车,如何识别 “尖点” 考验产品定义能力。
在 V23 上,他们去掉了非承载式车身,车体做轻,好处是可以适应城市近郊路况、开起来更舒适。四轮推向四角不只为了姿态,而是尽可能扩大空间。这都是用户最在意的部分。
传统造车模式以技术或工程为主导,先定技术平台,再根据平台造车,产品设计需要为技术妥协,工程合理性大于产品或用户体验,这是行业的惯性。但 iCAR 产品团队没有这种思维限制。他们的出发点是用户体验,要做 “白天开体验很好,晚上锁车后还想再看一眼” 的那种车。
iCAR 团队说,没有两台一样的 V23。
“奶茶视频APP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把事完成,核心是把事做好”。苏峻说。在 iCAR 团队,设计和工程开发有同样的投票权。比如为了让 4.2 米长的 V23 能有 B 级车的空间,前后悬、仪表都相对较短。这是设计倒逼工程改革的结果。
iCAR 的背后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奇瑞。奇瑞集团成立 28 年,为这个新品牌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提供了资金、供应链、制造和庞大的渠道,以及过往培育的成熟的体系化管理能力。
“一个创业团队,上来就有了世界顶级的生产能力。” 苏峻说,这相当于一步就跳过了最艰苦的阶段,站在了 “巨人的肩膀” 上。iCAR 的研发团队有 2000 人,在制造、交付、服务等后段环节也有了充足资源。
据 iCAR 团队介绍,奇瑞为 iCAR 全新落成一座超级智慧工厂,可满足 20 年汽车制造技术的需求,一辆车从原材料、配件进厂到整车出厂,可完全无需人工介入。如果关掉厂区所有灯光,依旧可以正常生产,相当于 “黑灯工厂”。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多次说,iCAR 是奇瑞集团的 “新特区”,奇瑞会不遗余力地汇聚最佳资源、最前沿技术支持 iCAR 发展,投入没有上限,助力其进入新能源车第一阵营。在这个新品牌上,互联网基因和传统大厂的长处得以结合、互补——这也是 iCAR 最重要的优势。
用 “理想主义” 的方式当第一
iCAR 计划到 2030 年时,全球销量 100 万台。考虑到它只做特色车,这是目前中国汽车公司没有抵达过的目标。
这不仅需要一款车有持续的、超越周期的竞争力,也需要多款车同时有竞争力。苏峻说,他们会坚持 “单款精品、爆款、长周期” 策略——因为他并不想也无法把一款平庸的产品做成爆款,这无非是浪费一套模具,抢一些销量,但世界不需要再多一台 “路人甲” 的车。这不是 iCAR 的取向。这是苏峻团队 “理想主义” 的一面——但这个方法论让这份 “理想主义” 也可以获得商业成功。
一方面,认真打磨每款产品、提高单款车的成功率,相较 “车海战术” 更节省资源。另一方面,一款车能长期维持销量,就能随规模扩大逐渐摊销研发、模具等成本,越往后效益越高。据 iCAR 团队介绍,他们的技术平台采用积木式理念,支持各种车型的快速开发。
2025 年成都车展上的 iCAR 展台。
在产品外,奇瑞的全球渠道资源也让 iCAR 扩大了市场。奇瑞汽车连续 22 年是中国出口量最大汽车公司,多年积累下,在海外有 6 个研发基地、10 个生产基地和 1500 多家海外经销商和服务网点。这让 iCAR 得以借助奇瑞集团资源迅速实现全球品牌、全球制造和销售。
苏峻说,iCAR 会依托奇瑞的全球资源,在 2025 年完成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布局,同时和生态伙伴一起建设全链路服务体系和全球社群网络,不只是汽车制造商,也要探索以产品连接全球生态、文化。他们正在尝试技术平台上的合作,比如和一家英国车企探索用 iCAR 技术平台开发车型。
商业公司的基本目标和追求都是商业成功,创造利润。iCAR 也一样,苏峻说自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区别在于要先活下来再去实现理想,而不是为了理想把自己烧死。销量和利润当然非常重要,但它是结果,前提是打造好的产品。这本身也是一种意义。
福特汽车的流水线改变了汽车的生产方式,T 型车也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极致标志。这位影响深远的创始人福特曾经反问:“全世界还需要不是黑色 T 型车的车吗?” 这成为一类汽车公司的追求:造出最畅销的车,最好大街上只有一款车。
但另一些汽车公司希望更多元化。即便不是最主流需求的用户,也能买到中意的车,“所有人开一样的车太无趣”,最好百花齐放。这类公司也许有点理想主义,但往往是理想主义者让行业和世界更有趣。
题图来源:iCAR 汽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