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布衣蔬食网作者:钟爱kb024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那天夜里下着小雨。乌龙镇的街道空荡荡的,只有一家小店还亮着灯。油灯的火苗被风吹得忽明忽暗,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扎眼。那是一家卖包子的店,门口挂着块木牌子,写着“丹心酒店”。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山镇饭馆。
可是,那盏深夜不灭的油灯,后来成了破案的关键。当时,川南山区土匪活动猖獗。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西南地区政权刚刚接管,很多地方的秩序还在恢复中。乌龙镇就处在一个剿匪重点区域的边缘,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不少土匪的藏身之地。1951年夏天,解放军某部的一支小分队在执行任务途中与主力失联,翻山越岭好几天,终于在傍晚时分走进了乌龙镇。
战士们饥渴难耐,见到“丹心酒店”灯火通明,像是看到了希望。掌柜的是个驼背老头,满脸褶子,笑得特别热情。他一边招呼战士们进屋歇脚,一边吩咐两个壮汉伙计蒸包子、烧水。“别客气,都是自家人,吃点热的暖暖。”老头说话慢条斯理,听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战士们确实饿坏了,一笼又一笼地吃着包子,热气扑脸,味道说不上特别香,但确实顶饱。
那会儿也没人多想,只觉得山里能吃上点热的已经很不错了。可奇怪的是,吃到第三笼时,有个姓王的战士皱了皱眉头。“这馅儿,不像猪肉啊。”掌柜的笑了笑,没接话,扭头就嘱咐伙计添灯。屋里灯光忽然暗了下来,战士们也开始有些头晕。
没多久,他们一个接一个倒在了地上。第二天清晨,这支小队就彻底失联了。更离奇的是,几天内,又有几批战士陆续失踪,地点都在乌龙镇附近。有的刚进镇子就没了音讯,有的甚至在吃过饭后就像蒸发了一样。这引起了高层注意。
很快,一支百人规模的剿匪部队秘密进驻乌龙镇,开始大范围排查。队伍里有位干部,经验老到,眼睛特别尖。他带人进了那家“丹心酒店”,表面上称是追击一名负伤逃匪,实则早已将这家店列入重点怀疑对象。掌柜老头这次没站在门口迎客,而是躲在屋里,直到听到喊声才慢悠悠地出来。他满脸堆笑,一边说着“我这小店装不了这么多人”,一边往后厨瞟。
这位干部没多说,直接走进厨房。扫了一眼砧板,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案板上放着两段“肉条”,颜色发暗,形状说不清。他心里咯噔一下,走近一看,竟然是两节人类手指。当场拍案。
“你背后,藏了什么?”掌柜的身子一震,下意识地从怀里掏出一把枪。可还没来得及扣动扳机,就被早已准备好的士兵扑倒制服。力气大的伙计也没能逃出门口,几步就被擒住。这一晚,酒店全屋搜查。
地窖、后厨、墙缝,全都翻了个遍。最震撼的是地窖里。五名失踪战士竟然还活着,被反绑着关在一个密封的土坑里,脸色发青,神情恍惚。而前几天那支小队里,只找到了两位幸存者,其他人已经被杀害,尸体被肢解。说起来难以置信,杀人的竟然就是这位看似不起眼的驼背掌柜。他的真实身份,是曾经盘踞川黔边境的土匪头子——李佛儒。这人早年做过武装押运,后来投靠过国民党地方部队,战败后潜逃山中,纠集残兵败卒为匪多年。手段极狠,反侦察能力极强,曾多次逃过围剿。这次,他把主意打到了解放军身上。利用战士们对百姓的信任,伪装成普通掌柜,把酒店作为诱捕点,将进店吃饭的战士毒倒后杀害掩埋。至于“人肉包子”的说法,最初是从两个幸存者口中传出的。他们回忆,当晚吃的包子有异味,质地也不像正常的肉馅。结合案板上的手指和厨房里的血迹,最终确认,那些包子确实掺杂了被害者的肉体。事情传开后,震动极大。李佛儒和他的两个同伙被当场押解送往法办,很快就被判处死刑。乌龙镇也因此被列为重点剿匪区域,几个月内清除了周边所有匪患。后来,原本挂着“丹心酒店”招牌的那家店,被彻底拆除。镇上老人说,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深夜亮灯做饭了。参考资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初期剿匪实录》,人民出版社,2005年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剿匪纪事(1949—1953)》,巴蜀书社,2009年《解放军文史资料》第32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