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0a/12e4a/69e98.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美国招魂“战争部”,是政治秀,还是意味深长的战略“正名”?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美国招魂“战争部”,是政治秀,还是意味深长的战略“正名”?

  发布时间:2025-09-09 12:04:0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当49岁的刘敏涛在9·3文艺晚会上喊出那句“莫欺我中华无肝胆。

笔者过去的一位美国老师,冷战时期美国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界“和平研究”领域的一位前辈学者曾谈到,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防御/防务/自卫”这样意涵的词汇来命名本国军事机器的领导部门,背后虽有战争记忆、政治体制和军队功能、战争模式变化的缘故,但从战略角度来说,是有其理性和积极意义的。

“战争部”既是一场特朗普式的政治秀,也有可能是一场意味深长的战略“正名”宣示。

“大统领”的手令

9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决定将沿用74年的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恢复为旧称“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根据行政令,“战争部”将作为国防部的次级称谓使用,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头衔也相应改为“战争部长”。特朗普同时要求采取措施推动这一更名的永久化,包括向国会提出立法建议。

特朗普对于这一举动的官方解释是以此传递“胜利”和“力量”的讯息,批评“国防部”这个名称具有强烈的“觉醒”(woke)和政治正确意味,且过于保守、被动。用特朗普的话说,这不仅是换块牌子,而是代表一种态度。五角大楼的X账户已改名,网站从defense.gov重置向war.gov。

这一更名令引发了两极反应。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当天,国会多名共和党议员做出呼应,在参众两院分别提出正式改名的法案,以还原这个部门的“真正用途”。按照美国法律,联邦行政部门的设立、废除及更名须经国会批准,因此特朗普政府推动永久改名仍需立法机构背书。特朗普的支持者认为,恢复“战争部”是对历史的尊重,能提振军队士气,是对美国1789年至二战在“战争部”名号下屡战屡胜的致敬。特朗普认为美国在有了国防部后便没有赢过任何一场大战,他认为军方过于谨慎保守、强调政治正确是将美国拖入一次次长期战争泥潭的原因。这样看,把名字改回去多少有点像招魂,往大了说是做事前先“正名”,往小了说是讨个口彩过个嘴瘾。

国防部更名意味着美国向世界释放出更具进攻性或模糊性的信号,可能冲击战后形成的以和平与防御为基调的国际规范。

可想而知,对于更名批评声音是很强烈的。许多军政界人士质疑更名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认为这不过是特朗普出于国内政治需要搞的“文字游戏”。他们认为“美国人民希望防止战争,而不是鼓吹战争”,而“战争部”这字眼的好战色彩过于鲜明,会破坏美国国际形象并加剧他国对美国意图的担忧。五角大楼内部也有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太过折腾,会分散对真正优先事项的注意力,耗费时间和精力,在军队内部造成困惑和杂音。

此外,批评意见认为更名会带来庞大的开销和隐性成本,五角大楼及全球美军基地无数标识、徽章、门牌、文件抬头、电子邮箱地址、制服标记等如果都做更换,耗资或达10亿美元级别,虽然特朗普坚称“不需要很多钱”。

从战争部到国防部

准确来说,战争部和国防部的历史定位是不对等的。1789年建国后,美国设立了负责陆军的战争部和负责海军的海军部,这一架构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7年,杜鲁门签署《国家安全法》,将陆军、海军和新成立的空军等各军种合并至统一的“国家军事机构”(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并于1949年更名为“国防部”。

国防部这种称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二战后战略思维和战争形态的转变。二战以前,“战争部”这名字直截了当,符合近现代西方列强以大规模“热战”解决利益冲突的国际现实,军队组织和指挥体系以战而胜之为主要导向。二战后,核武器的出现和冷战两极对峙格局的出现使大国再次大战的成本空前提高,“热战”部分让位于“冷战”,而武器的作用从直接使用部分让位于“间接使用”即威慑功能。在这种新形势下,官方话语中的对外攻击色彩被弱化,转而突出防御性质,并纳入更广义的安全职责,如狭义打仗之外的威慑、防务外交、军援维和、和平时期军力使用等。这些都与“战争部”狭义的作战含义是不同的。名称的变迁除了包含维护和平、遏制冲突的宣传意味之外,体现了战略竞争时代性的转变。

同样因为这个缘故,虽然这一时期世界各大国多次介入边缘地带的热战,但普遍经历了从“战争部、军务部”之类称谓向“国防部、国防军”的转变与相应体制重塑。例如英国在二战前后曾设有陆军的战争部、海军的海军部、空军部等分别管理各军种。二战结束后,英国于1946年设立国防大臣协调三军,并在1964年将战争部、海军部和空军部彻底合并为统一的国防部。法国在近现代也多次变更军政部门名称,早期的“战争部”在二战后被“国防部”或“武装部队部”取代,强调防卫导向和武装力量整体化管理。在核武威慑与大国之间不打热战成为主流的战后时代,“国防”逐渐取代“战争”成为各国军事机构的定位。

批评意见认为更名会带来庞大的开销和隐性成本,五角大楼及全球美军基地无数标识、徽章、门牌、文件抬头、制服标记等如果都做更换,耗资或达10亿美元级别。

此外,这种名称的变迁也反映了军队组织与指挥体系以及政军关系的变迁。“战争部”时代的不同军种基本各自为政,军种间缺乏统一指挥,“军头”的影响与势力对文官构成挑战。而现当代国防部体制中的文官防长负责更大范围的统一领导、统筹和协调工作,比过去战争部、海军文官部长时代的权力要更大。这虽然并不能完全解决首席军人与文官长官之间的纠葛,但从法律和机制上拿掉了诸如军种首脑这种角色,并提高了国家或政府首脑通过防长对“三军”辖制的权威。这种变化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跨军种协同能力,降低了军权分散、军种各自为政的效率问题,也加强了文官对军队的掌握,降低了职业军人政变的隐患。

面子?里子?

无论是彻底改名还是临时加个名,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力推五角大楼“改旗易帜”,究其深层背景,离不开美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军事战略挑战和困境。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承前启后”地确定了大国竞争回归的战略基调,21世纪20年代美国国防战略转轨基本完成和确定“拆西补东”,但特朗普2.0在用关税号角奏响回归“正常大国”的同时却也传出考虑在新的战略文件中拿掉对“近匹敌”对手的聚焦,而将注意力彻底拉回西半球和本土安全。这些都给美军现代化、全球部署和联盟体系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题。

在特朗普和他的追随者看来,美国数十年投入巨资介入多场冲突却难言全胜,技术优势与对手相对缩小甚至出现局部落后趋势、官僚体制掣肘变革、政治正确文化大行其道,他们认为需要通过美国版的“脖子以上和以下”两场革命来解决。这样来看的话,特朗普2.0开启以来的军内人员“清洗”和重拾“战争部”名号,确是自洽的。但是面对研发周期长、采购体系冗繁、项目拖延、预算超支、技术工人队伍重建迟缓、部队低高端人才俱缺和结构转型矛盾不断上升,这个“换挡期”的诸多问题对于美军来说显然不是“战争部”这样一个“武德充沛”的名字就能够解决的。而上世纪诞生“国防部”时所带来的国际战略和国内政治效果是否会被抵消,同样是个问题。

以地产商总司令和排长部长的眼光、魄力与能力来看,是否能够完成脖子上下的革命,需要打个问号。改个名或加个名,政治信号不可谓不强,即便继任政府或民主党杀回白宫后会重又折腾回去。但改名本身恐怕很难触及美军所面临的深层问题。叫“国防部”并不意味着一国军队一定缺乏进攻和进取精神,或领导人和政客没有好战意愿,将战略重心转回本土却同时叫嚣“战争部”这种矛盾之举也无法改变美军眼前技术、体制和战略之间结构性的纠缠和制约。所以,特朗普到底想要什么呢?

外界讨论美国国防部更名是否意味着美国更具进攻性。

野心之上、矛盾之下

抛开特朗普及其追随者想要什么,如果一定要给更名一个相对中立的判断,也许可以说,它既有一定的合理出发点,却蕴含着明显的不合理因素和风险。从合理性看,它反映出对美国军事定位的一种反思和调整意愿,旨在通过符号的改变来促进思维突破,强化“制胜”导向以应对安全挑战。从战略理性去理解,这种更名也许可以向其盟友和对手传递出类似于“美国不会逃避战争,该出手时将坚决出手”的信号。理论上,这或许有助于加强威慑信誉和效用,避免对手因误判美国软弱而有所动作,同时也可在减少对外承诺的同时给盟友一个积极信号,即美国不会撂挑子,虽然让你们自己承担更多,但该上时我还是会上的。战略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更名也一定可以迎合部分美国人对强硬领袖和简单明快解决方案的偏好,是国内政治割裂现实的反映。

然而,从更宏观和长远视角来看,更名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潜在风险恐怕更大。在象征意义上,这意味着美国向世界释放出更具进攻性或模糊性的信号,可能冲击战后形成的以和平与防御为基调的国际规范。在战略意义上,这一做法在内无法根本扭转美军面临种种困境,却可能对外弱化美国使用武力的门槛限制,在道义和法理上带来争议。当连“维护国家或国际安全”这样的包装都抛弃时,逞一时之快且不讳言以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牛仔作风,虽确实不同于政敌眼中民主党人的“表里不一”和假招子,却可能埋下长久之患。

此外,在战略博弈的互动中,更名所带来也许并非对盟友和对手的明确信号,反而加剧潜在的误判和战略风险。在本就稀薄的大国战略互信基础上,当美国将防务部门称作“战争部”并大谈进攻进取精神时,无论是盟友还是对手都有理由对美国的风险阈值、冒险倾向、先发制人动机抱有疑虑,特别是考虑到特朗普这种热衷“极限施压”和赢家通吃的决策者。

再次,从制度层面看,更名还可能带来国内治理与军政关系的隐患。特朗普此番绕过国会,先以行政令行事,再要求国会追认,是一种对体制的冒险测试。倘若国会最终拒绝批准,美国国防部将陷入法律称谓与行政称谓不一致的尴尬境地,即便短期内能够翻篇,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行政成本。

此外,特朗普在五角大楼推进的一系列“文化战争”,如推翻种族多元和性别平等方面的政策、恢复南方邦联将领命名、有计划地解雇高级将领等,都是将政治议程植入军队专业事务,损害美军至少理论上的非党派和中立传统。而更名此举可谓这一系列政治操作的延续,不排除影响军队与文职群体之间的互信,加剧军队与社会的割裂。无论未来政府或不同党派执政是否会出现反复更名,美国军队都被进一步绑上摇摆的政治议题战车。这给本就存在问题的政军关系稳健性埋下了又一颗诡雷。

最后,从务实角度看,即使抛开政治、制度约束不谈,此举的耗费不会小且收效难以量化,效益成本比可能很低。特朗普承诺控制此举开支,如以渐进方式推行,但数亿美元乃至上十亿美元的显性隐性成本想必无法避免。这些钱花出去,只换来门面上的变化,却不能直接提升一线部队战斗力和未来战力的生成。相反,还可能因注意力转移、内部折腾而妨碍真正重要的改革,得不偿失。至少这几天,堂堂大美利坚的国防/战争部网站无法访问,已经有点招笑了。

总之,更名“战争部”既是一场特朗普式的政治秀,也有可能是一场意味深长的战略“正名”宣示。一个“响亮”的招牌能否带来实质利益,还有待时间和事实去检验。名字易改,挑战难解,无论叫“防务”还是“战争”,真正决定一国军事强弱和战略地位的,是其扎实的实力建设和战略理性、定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