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35款产品数字标签,涵盖多个种类:生产日期普遍缺失 有企业植入广告

数字标签呈现内容是否完善?是否便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查看?增加的展示内容究竟是服务性多一些,还是广告多一些?为了解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扫码体验了35款产品的数字标签,涵盖乳制品、酒类、肉制品、烘焙产品、糖果、粮油、酱油、饮料、保健食品等多个种类。

结果发现,这些产品的数字标签中,产品配料信息呈现最为完善,生产日期普遍缺失。在服务类内容中,有60%的数字标签提示了食用方法或注意事项,34.3%的产品对致敏原进行了提示,仅2款产品开展了食品科普内容,占比仅为5.7%。另有10款产品在数字标签中植入了产品广告或企业宣传内容。其中,旺仔牛奶数字标签大篇幅出现广告内容,下方还设置了购买链接,广告属性远超服务属性,扫码体验感不佳。

调查1

配料信息最完善保质期等呈现情况较好

《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提出,数字标签是将预包装食品实体标签通过数字化技术或手段展示的相关信息,数字标签标示内容应清晰、醒目、易于识读,避免重叠、堆积,不得有影响正常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干扰元素。

新京报记者扫码体验发现,35款产品中,有10款采用食品伙伴网的技术支持,9款采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8款采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平台技术,5款采用企业自身后台技术,2款采用草料二维码技术,1款采用欣和数字标签技术。

其中,采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平台技术的数字标签,展示页面上均设有“语音播报”和“大字模式”按键,方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了解产品信息。食品伙伴网平台技术同样设置了“语音播放”功能,但不是必选项,仅部分企业应用了该功能。值得肯定的是,35款产品的数字标签100%实现了字体放大功能。在几大技术平台展示的数字标签页面上,只要用手指同时上下滑动,即可清晰放大字号。其他技术支持的个别数字标签,则需要先点击图片再进行放大查看。

针对消费者较为关心、也是直接关乎食品品质的五大产品信息——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35款产品数字标签中,有34款展示了配料或原料信息,占比达97.1%,也是所有产品信息中呈现最好的一项。一些数字标签还对产品中使用的复合型配料单独进行原料信息展示,例如,来伊份一款红油苕皮的数字标签,依次展示了产品中的苕皮、油包、粉包、佐菜包、豇豆中各自使用的原料,信息较为翔实。

上述数字标签中唯一未展示产品原料信息的,是一款“小皮”有机大米粉,其产品类型为“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实物标签显示,其配料表中添加了大米粉及钙、铁、锌等营养强化成分,但数字标签仅展示了产品名称、规格、产品标准代号、产地和营养成分表,未展示配料表。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营养成分表,有27款产品在数字标签中进行了展示,占比为77.1%。未展示营养成分表的产品有相关批次的劲牌家方黄精酒、养元易智优+六个核桃、乐事马铃薯片黄瓜味、道地参啤、江中猴菇米稀原味米糊、洛杉奇金凤扒鸡、得益巴氏鲜牛奶等。

除原料信息外,35款产品的数字标签对产品贮存条件、保质期的呈现情况也较好,数量占比分别为91.4%、82.9%。相比之下,用于“计算”产品新鲜度的生产日期,呈现情况最不理想,仅4款产品数字标签展示了生产日期,包括伊利欣活纾糖膳底配方奶粉、栈桥白花蛇草水、见福全麦吐司、维妥立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凝胶糖果。其余31款产品的数字标签均未展示生产日期,不少产品提示生产日期“见瓶盖”或“见箱体侧身”“见包装”等。

一家应用数字标签技术的食品企业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生产日期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实时更新,因此在数字标签上呈现具体日期技术上比较难。后续随着食品企业逐步整合追溯码和数字标签码,可呈现的信息会更丰富一些。

调查2

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性内容少 有企业加购物链接

数字标签由于不受版面空间限制,可以在商品信息基础上增加许多附加功能,例如食用方法、注意事项、烹饪教程、营养健康知识科普等服务性内容,也可以成为展示企业形象和商品卖点的重要窗口。

在9月8日举行的“2025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解读称,数字标签可以解决几方面问题,一是原来实体标签上找不到、看不出、算不明的问题,可以通过数字标签放大解决;二是通过数字标签扫码,页面除可以放大以外,还可以配有视频、音频等相关功能,增加阅读体验感。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数字标签要“大于等于”实体标签,实体标签上很多想说或者没有地方说的内容可以通过数字标签展示,比如营养、健康知识,还可以增加互动功能。

新京报记者扫码体验35款产品的数字标签发现,目前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性内容相对缺失。例如,有60%的产品在数字标签中对食用方法、注意事项、适宜人群等内容进行了标注或提示。例如,伊利欣活纾糖膳底配方奶粉在数字标签中,对奶粉的贮存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作为保健食品的维妥立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凝胶糖果(红茶味),在数字标签中对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均进行了详细提示;安琪酵母一款面包糠产品,则在电子标签页面下方增添了食谱信息供消费者参考。

35款数字标签中,有34.3%的产品对致敏原进行了提示,仅2款产品开展了食品科普内容,占比仅为5.7%。其中,一款“见福”全麦吐司在数字标签中,除详细展示产品信息外,还对食品防腐剂丙酸钙的安全性进行了介绍,并用图文形式展示了“一图读懂成人食物过敏”的科普内容。从消费者服务角度来说,其数字标签的体验感在35款产品中排在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有28.6%的产品在数字标签中添加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产品广告或企业宣传内容。其中,绝大多数广告或宣传内容所占篇幅较小,不影响消费者了解产品核心信息,但旺仔牛奶是个例外。

扫描旺仔牛奶(原味)数字标签,跳转出来的是“旺仔俱乐部”企业链接,其数字标签内容仅占整个页面的1/9左右,形式为实物标签的电子版图片,需手动放大查看才能看清各项产品信息。数字标签下方,则是大篇幅的产品介绍及广告内容,最下方还附有购买链接,写有“46元券包”的广告弹窗则贯穿整个页面浏览过程。北京消费者刘女士直言,她对旺仔牛奶数字标签的感受是“好大一张广告图”。

尽管呈现内容不一,消费者体验感也有所不同,但据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解读,目前相关法规及标准对食品生产企业数字标签的应用以鼓励为主,并非强制要求,对数字标签呈现哪些内容也没有硬性规定。

调查3

很多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婴配粉企业主动加入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标签试点产品从2023年的超过40款,增长到如今的超千款,涵盖乳制品、粮油、肉制品、饮料等大宗食品类别。

据宫国强介绍,截至2025年8月,数字标签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有500多家企业的1500多款产品使用了数字标签。很多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婴配粉企业主动加入数字标签,因为这些食品适合什么人吃、什么情况下吃、怎么吃,都需要解读,而现在的食品标签呈现不了那么多内容。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通,三元、蒙牛、伊利、完达山、辉山、明一等6家乳企纳入试点,以往企业各自的追溯系统可与国家平台对接,2012年更是被业内视为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的“追溯元年”。当时,工信部平台把产品追溯内容分产品信息、企业信息、消费信息三大部分,与今天许多食品企业展示的数字标签内容相近,这为一些乳企开展数字标签建设打下了基础。

据企业反馈,前文提到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平台、食品伙伴网,目前均免费向注册企业提供数字标签服务。个别自建技术后台的企业,随着加入数字标签的产品数量增多,可能面临一定的投入和维护成本。

“目前,伊利已在部分产品中率先应用数字标签,以更智能、更友好的方式服务用户。”伊利方面告诉新京报记者,伊利一些针对中老年的配方奶粉,不仅延续了原有产品追溯功能,更在一级页面同步嵌入与实物标签完全一致的电子标签界面,支持无障碍操作,方便银发人群阅读标签内容。

在数字标签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协同数字科技中心,从需求对接到电子标签内容准确性进行多重审核。“尽管在开发阶段需投入相应人力与资源进行流程贯通和系统保障,但奶茶视频APP视其为提升产品数字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投资。”伊利称,未来伊利数字标签将拓展更多功能。一方面,强化科学背书能力,接入权威营养研究资料、膳食建议及认证信息,使消费者一键触达可信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数字标签也将成为伊利传递全产业链透明度、可持续发展实践和品牌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介通道。

作为首批参与数字标签试点的企业之一,蒙牛目前有20多款产品实施了数字标签,涵盖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调制乳粉、婴幼儿配方乳粉、冰淇淋六大类产品。与伊利自主建设数字标签的技术路径不同,蒙牛主要与第三方平台进行技术合作,暂时不涉及标签的开发和后期维护成本。

宣城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