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f0/fe1db/59033.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前CFO怒喷斑马网络“圈钱上市”,阿里托举也止不住亏损?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游客发表

前CFO怒喷斑马网络“圈钱上市”,阿里托举也止不住亏损?

发帖时间:2025-09-09 06:49:46

导语:斑马网络的上市进程伴随着亏损、依赖与口碑争议。

摘要:

1、两大股东“双重绑定”:斑马网络股权结构中阿里持股44.7%、上汽持股34.3%,业务高度依赖两大股东。

2、持续亏损、毛利下降:斑马网络2022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26亿元,2025年一季度再亏15.8亿元,毛利率由53.9%降至38.9%,财务与盈利能力承压。

3、估值争议:斑马网络在细分市场份额居前,但前CFO炮轰“圈钱”、用户吐槽系统卡顿,估值光环正遭遇资本市场现实考验。

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正加快分拆旗下子公司斑马网络(Zebra Network)赴港交所IPO的步伐。作为一家主打“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斑马网络既背靠阿里与上汽集团的资源,又肩负着长期亏损、客户集中度过高、用户体验饱受质疑的现实困境。

前CFO的公开炮轰,让市场对其“上市动机”产生怀疑;抖音与微博平台上,车主吐槽“斑马智行系统卡顿”的视频不断发酵。资本市场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是:斑马网络究竟能否独立站稳脚跟,还是只能继续依赖阿里与上汽的“输血”?

01 背靠阿里上汽,“双重绑定”如何保证独立性

斑马网络成立于2015年,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出资设立。起步阶段,公司以“斑马智行”车机系统进入市场,主打智能语音交互、导航地图、车载娱乐等功能。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斑马逐渐将业务扩展为三大板块:系统级解决方案,包括基于Alioses的车机操作系统,构建整套人机交互平台;人工智能与云端托管服务,涵盖语音助手、导航、娱乐推荐等增值服务;车载平台服务,提供部分硬件配套与域控制器,支撑软件运行。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累计装机超 800 万辆,合作主机厂超过60家,包括上汽、福特、东风等。然而,从营收构成来看,上汽集团仍是最核心的客户。业内人士评价,斑马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先发优势,但其真正的差异化能力和独立生态尚未形成。

根据最新招股书,阿里通过上海赛为等间接持有斑马网络约44.72%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上汽集团通过嘉兴瑞佳等间接持股34.34%,为第二大股东;其余股份由阿里系基金和员工持股平台持有。

这种股权格局直接决定了斑马网络的业务模式:在收入端,上汽贡献的收入长期接近一半。

招股书显示,2022-2024 年上汽收入占斑马网络总收入比例分别为 54.7%、47.4%、38.8%,2024 年占比下降后,2025 年 Q1 回升至 47.8%。

在采购端,斑马对阿里的依赖更大。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向阿里采购的金额占比常年超过50%。换言之,斑马网络既是阿里的“子公司”,又是上汽的“长期供应商”。外界质疑,这种“双重绑定”让斑马缺乏真正的独立性,也限制了它拓展其他客户的可能。

而前CFO“炮轰”斑马网络IPO是圈钱一事,则将这种质疑提升到峰值。

2025年上半年,斑马网络前CFO夏莲在朋友圈公开表示“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并质疑IPO动机“更像是圈钱”,从而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夏莲为头部快消公司全球管培出身,拥有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是国际公认会计师(AIA)以及英国管理会计师(CIMA),擅长公司财务体系搭建与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2019年阿里和上汽对斑马启动重组,与Alioses合并,随后,夏莲作为阿里巴巴旗下Alioses的创始成员加入斑马,出任CFO。

8月23日,夏莲在朋友圈直言不讳地批评老东家,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她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认为“没有技术门槛的座舱技术车厂都可以自己干”;二是她质疑斑马上市是为了“圈钱”,这不是她的人生追求;三是她公开表示“鄙视斑马某些高管的人品与行径”。夏莲还称自己在2025年4月底已离职,帮助斑马完成股改后选择离开。她提到过去三年斑马业绩增长不达预期,甚至表示“对比未来3年,这可能还是斑马最好的3年”。此外,夏莲声称自己离开时帮一些好朋友把斑马的估值降低了50% 。

目前,对于夏莲的言论,斑马网络尚未回应。但该言论迅速在微博与雪球等投资者社区发酵,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与估值合理性的担忧。有投资人直言:“管理层分歧一旦公开化,意味着公司内部对战略方向缺乏共识,这对投资者来说是重大风险信号。”

与此同时,在抖音与小红书平台,关于“斑马智行系统卡顿、OTA升级失败”的用户吐槽视频播放量不低。不少上汽车主直言:“语音助手反应慢,导航经常崩溃。”这些舆论让市场担心,用户体验问题可能直接影响车企的合作意愿,进而影响斑马未来的收入稳定性。

02 三年亏26亿,研发烧钱、毛利下滑?

斑马网络的上市伴随着质疑的吐槽,真实的财务数据又如何呢?

从财务数据来看,斑马网络仍处于“烧钱”阶段。亏损规模方面,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净亏损超过26亿元。2025 年一季度亏损 15.82 亿,亏损同比扩大 7 倍,主要是受一次性无形资产减值18.4亿元影响。

毛利率走势上,从2022年的53.9%下滑至2024年的38.9%,显示盈利能力持续承压。现金流状况为,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账上现金及等价物约3.2亿元,而全年研发与运营消耗接近10亿元,短期内急需融资“补血”。

分析人士指出,斑马的问题在于“规模效应没有形成,费用率却高企”。研发投入刚性存在,价格战使得硬件与软件的利润率持续下滑,“越卖越亏”已成为整个行业的痛点。

此外,斑马网络是在细分市场位列第一,但市场格局高度分散,“行业一哥”的位置并不牢靠。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4年斑马网络在“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领域市占率为7.8%,收入7.41亿元,排名第一;在“车载平台服务”领域市占率为11.2%,收入0.82亿元,同样位居第一。

然而,行业前五合计市占率仅26.9%,意味着市场格局高度分散。相比之下,德赛西威(Desay SV)、中科创达(ThunderSoft)等A股上市公司在域控与中间件市场已形成稳固护城河;海外的Cerence与BlackBerry QNX也在语音与操作系统层面占据优势。斑马虽然在国内装机量可观,但若无法扩展核心客户群,其“第一”的含金量有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座舱正进入“价格战”时代,这对斑马网络的盈利形成了挑战。

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已超过75%。在高渗透率背景下,竞争加剧带来了两个问题:硬件与域控的价格战不断,单车配套价格持续下探;软件功能被“打包化”采购,企业议价空间缩小。

对于斑马网络而言,这意味着一方面必须保持高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降价竞争。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 年,斑马网络研发费用分别为 11.11 亿、11.23 亿、9.80 亿,占收入比例137.9%、128.8%、118.9%,但毛利率却逐年下降。

03 “独角兽”也要面对市场考验

胡润百富榜曾将斑马网络列为“独角兽”,给出约220亿元人民币估值。招股书披露的合作主机厂数量与装机规模,也成为斑马讲述资本故事的核心亮点。

但斑马网络的另外一面则是三年收入徘徊在8亿元左右,净利润持续为负。投资人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是:斑马能否在未来三年实现盈利?客户与供应商的高度集中是否会逐步改善?在价格战与车企自研趋势下,斑马的竞争优势是否还能维持?

在可比公司层面,德赛西威的市销率约在3—4倍,中科创达在2—3倍,四维智联则因亏损而面临估值折价。斑马的定价区间,也将受到市场严厉考验。

作为阿里体系拆分的重要一步,斑马网络赴港IPO既有“资本市场故事”,也有“现实困境”。

一方面,它在国内智能座舱赛道确实占据一定先发优势,合作车厂数量与装机规模在行业内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其财务数据、用户口碑、客户集中度问题,以及前CFO的公开质疑,都让投资人难以忽视。

斑马网络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摆脱对上汽与阿里的双重依赖,提升产品体验与独立研发能力。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IPO带来的或许只是一次“输血”,而不是根本性的转机。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斑马网络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智能座舱下注”:既可能在新一轮产业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地,也可能被车企自研和价格战挤压到边缘。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