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面面观丨卡塔尔首都罕见遇袭 以色列为何将战火推向海湾?
作者:哼哼哈嘿啊 来源:威海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9月9日下午的卡塔尔首都多哈,本应是一座平静的海湾都市。高楼林立、车流穿梭,金融区和教育城内依然是忙碌的节奏。然而,市区北部距离使馆区不远处一阵突如其来的爆炸声,伴随滚滚黑烟,打破了这份繁华的表象。
△多哈北部的袭击现场浓烟四起。
消息很快传出:以色列对身在多哈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与谈判高层发动了一次“精准打击”。卡塔尔外交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措辞罕见强硬,称这是“对卡塔尔主权的公然侵犯、对国际法的严重违反”。而哈马斯方面则宣称,包括其政治局领导人哈利勒·哈亚在内的高层仍幸存,但哈亚的家人及身边人员在袭击中丧生。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定点清除。与此前对加沙地带、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地区、叙利亚境内乃至伊朗的军事打击不同,以色列的导弹这一次落在了海湾的腹地。以色列陆军电台披露,此次空袭行动由约15架战斗机联合执行,在数秒内发射约10枚精确导弹,且仅针对一个明确目标。对于中东格局而言,冲突的地理边界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写。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国防部长等现场观摩袭击行动。
以色列欲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意在试探国际社会“底线”
以色列在这场罕见的远距离打击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需求,也有战略的政治考量。
首先,以色列的精准打击,意在削弱哈马斯的政治外联。哈马斯的政治局长期设在多哈,这里不仅是其筹资与外联的中枢,也是与外界沟通谈判的重要场所,加沙停火的多轮谈判也曾在多哈举行。以色列清楚,单纯在加沙战场上清剿,难以摧毁哈马斯的全局网络。打击多哈,意在斩断其政治触角,让哈马斯在停火与被扣押人员交换的谈判中丧失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和谈判的筹码。
△多哈袭击现场的建筑物严重受损。
其次,以色列政府借助行动回应国内安全诉求。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实施大规模袭击以来,以社会一直笼罩在安全焦虑中。政府多次承诺将对哈马斯进行全面报复。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报道显示,尽管以色列安全部门领导人对发动袭击的时机表示反对,但总理内塔尼亚胡仍然决定实施行动,希望通过此次打击向国内民众证明:即便远在海湾国家,哈马斯等“敌人”也无法保证自身安全。这是一份“报复清单”的兑现,也是对内塔尼亚胡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的缓解。
再次,借助军事压力边缘化卡塔尔的调停角色。过去一年多,卡塔尔在加沙停火和被扣押人员释放谈判中起到主要通道的作用,而以色列内部长期质疑多哈偏袒哈马斯,认为卡塔尔既是“调停者”,也是“庇护所”。此次行动既是对哈马斯的打击,也是对卡塔尔外交地位的挑战。以方希望通过削弱多哈的斡旋空间,迫使谈判重心转向埃及或土耳其。
除此之外,此次行动也是以色列在向美国及其盟友示强。跨境军事行动的复杂程度极高,需要情报、后勤、军力的全方位配合。以色列选择在多哈动手,一方面是在向美国证明其行动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的海湾地区盟友的信号:即便在核心城市,以色列依旧能够精确出手。
△内塔尼亚胡在袭击事件发生后向外界表示,“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都不再享有豁免权。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次行动也是对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底线”的一次试探。截止到发稿时为止,无论是已经与以色列建交的阿联酋和巴林,还是长期有消息显示与以色列保持接触的沙特等,均发表声明谴责以方侵犯卡塔尔主权,但从能源合作与地区安全需要等层面出发,这些国家在表态与行动之间仍然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阿联酋和巴林两国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中与以色列签署建交协议。
卡塔尔国内安全戒备提升 加沙停火谈判或陷入停滞
袭击发生后,多哈的安全气氛骤然收紧,政府迅速派遣特种部队与防爆小组封锁现场,内政部呼吁公众仅依赖官方信息。哈马德国际机场维持正常运营,卡塔尔航空强调“航班未受影响”,但部分航空公司悄然调整避开伊拉克、伊朗和以色列等敏感空域,有旅客表示机场内的安检与盘查力度也显著提升。
当地社交媒体用户则记录了另一重图景:市区街头巡逻车灯闪烁,外交区和购物中心外多了临时拦查,社区上空也出现无人机巡逻。特别是袭击地点的周边区域,有不少正常路过的民众也接受了军警的层层盘问,更有部分民众被带回警局接受进一步调查。
面对压力,卡塔尔政府在官方声明中明确表达:“尽管遭受袭击,奶茶视频APP的调停角色不会被削弱,调解加沙危机仍是奶茶视频APP的核心责任”。
△卡塔尔方面表示将继续斡旋加沙危机,图为卡塔尔首相。
美国与海湾国家关系再度承压 中东既有秩序遭遇冲击
袭击事件的深远影响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又一次“定点清除”,而是对整个中东既有秩序的一次冲击。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袭击发生后表示,美方与以色列在此次行动前存在沟通。尽管他强调美方在第一时间已将信息传递给卡塔尔,但卡塔尔首相表示卡方是在袭击发生10分钟后才接到美方的电话,再次引发卡塔尔国内、海湾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对美以关系及美国中东政策的质疑甚至声讨,如果近期有更多细节显示美国事先知情甚至默许以色列的袭击行为,中东国家原本对美国已所剩不多的信任势必将更加凋零。尽管由于美军基地的存在,美国和海湾国家的关系大概率仍将在“危机管理”下维持,但裂痕不断加大已是难以逆转的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往以色列的跨境打击多发生在黎巴嫩、叙利亚、也门和伊朗,这些国家与其长期对立。而今,打击落在了海湾国家,这里既是美国的盟友,也是全球能源与金融的重要节点。对于中东而言,这一事件或许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多极竞争”与“安全真空”之间摇摆的地区,将越来越难以维持原有的相对稳定格局。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