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手术机器人到虚拟圆明园,2025服贸会前沿科技抢先看!
以微米级精度完成手术的AI导管塑形机器人、像“钢铁巨人”般挥臂的智能塔吊、助力解锁课间十分钟运动健身的智能体“京小壮”、让人梦回圆明园的VR大空间……9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首钢园举行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带你见识这些前沿科技。9月9日,记者跟随主办方举办的探营活动走进园区,只见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成果已整装待发,即将为观众奉上科技与生活深度交织的“未来秀场”。
由3号登录厅步入首钢园区,只见园中接驳车有序行驶,各主题展馆分散式镶嵌在焦炉、烟囱等工业遗址中,砖红色的钢筋墙体与现代展馆的玻璃立面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与现代彼此辉映。馆内的展台多已搭建完毕,工作人员做着最后的场地清洁与设备调试。
首钢园内,各主题展馆分散式镶嵌在焦炉、烟囱等工业遗址中。
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馆内,一台看似“普通”的机器静待着为观众“大展身手”。这台由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I导管塑形机器人,能在动脉瘤神经介入手术中充当关键环节的“自动导航”和“自动驾驶”。该手术需要医生将一根管子从患者大腿根穿进去,搭建一条一米多长直至颅内的通路,最终到达脑血管上的“鼓泡”(即动脉瘤)。“对于许多神经介入医生而言,‘导管塑形’依旧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天堑。弯曲如藤蔓的人脑血管,要求导管一次到位;哪怕1毫米偏差,也可能刺激痉挛、捅落斑块,甚至戳破血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机器首先通过“智能大脑”先进的专利AI算法,基于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3D血管重建和自动测量,为导管路径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塑形方案。然后,机器人以“微手指”和“微递送”,完成全自动化的导管塑形操作,微米级精度远超人手操作。更难得的是,这是中国原创、全球首创AI导管塑形机器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100%,突破了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卡脖子”环节。
记者们探营2025服贸会各场馆。
前沿的科技成果几乎遍布各个展馆。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馆内,北京首旗科技有限公司的建筑机器人6S店沙盘模型将中国智造“浓缩”到方寸展台上。模型内,记者看到类似一辆车的“安全巡检机器人”,它能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的24小时巡检,极大节省人力。其旁边的无人值守智能塔吊更是大有来头:借助AI边缘计算中心、专研塔式起重机接连器以及专研激光雷达等多重融合感知系统,塔吊摇身变为具有“大脑、手脚和眼睛”的智能机器人,拥有了自动驾驶、自动建模、自主路径规划、自主避险等“十八般武艺”。现场工作人员林梅介绍:“一般的塔吊都需要人工操作,这台智能塔吊可以实现作业无人化,极大做到了安全可控和降本增效。”
北京首旗科技有限公司的建筑机器人6S店沙盘模型。(彭丹/摄)
在体育服务专题展区,为何有两人对着空气挥拍击掌?原来是工作人员在打一场只有他们自己可见的“球赛”。只要戴上VR设备踏入特定场地,眼前空无一物的区域瞬间化身为球馆,虚拟“能量球”在空中飞舞,逼真得让人不由自主挥拍迎战。而在一旁,观众则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屏幕实时观看这场虚拟对决。
2025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展馆内,借助VR设备开展“虚拟”球赛。(彭丹/摄)
此外,在教育服务展区,智能体“京小健”与“京小壮”展示了整合运动、美育、营养和健康数据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让个性化学习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视化;在文旅服务专题展区,3A级画质VR大空间利用全球最先进的大空间追踪技术LBSS,1:1复刻历史古迹,让观众“梦回圆明园”;在环境服务专题展区,数字孪生无人机、无人船和微动探测技术等亮相,展示智能化水务管理的新范式……科技赋能未来的新场景等着观众前来解锁。
2025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