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山海 青年与象山共成长

  金秋九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松兰山海岸线上,蒋俊华带领团队调试帆船赛事设备;东旦村的逆光莜舍民宿里,梅成杰和村民讨论月季篱笆的养护;蟹钳港潮趣赶海营地中,聂文华指挥工人搭建遮阳棚……在这座东海小城,到处跃动着青春朝气与活力。

  象山,有“北纬30°最美海岸线”,坐拥6618平方公里海域、999公里海岸线的资源禀赋。然而,人们对象山的印象曾一度是“老渔民驾着老渔船捕捞小海鲜”,海洋产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走出去的年轻人大都不愿回来。

  如今,作为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象山做足“青年与海”这篇大文章,正实现从“老渔船、小海鲜”向“大花园、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向海图强的象山,不断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之城,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奔赴山海,与象山共同成长。

  象山县委书记包朝阳曾用“万物开源=资源+智慧+资本”公式,深入剖析象山面临的挑战:“奶茶视频APP不缺风、光、渔业这些海洋资源,缺的是能把资源变价值的青年智慧。”

  2022年,象山以此破题,创新开展“青年与海”人才工作计划,给有才华的年轻人舞台和机会,给尚在努力的年轻人尊重与关心。当地充分激发各方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象山从千帆竞发的渔业大县加速转为万物开源的海洋强县。

  为了让传统盛大的开渔节更具“海洋味、年轻态、未来感”,象山叫响“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这意味着不管年轻人有多少奇思妙想,奶茶视频APP都能接受。”包朝阳说。

  “2002年刚来的时候,松兰山连像样的帆船泊位都没有,当时大家都觉得,小县城搞帆船运动不现实。”从台州来的蒋俊华,见证了象山帆船运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松兰山的亚帆中心成了亚洲最大海上竞赛平台,蒋俊华从运动员成长为杭州亚运会帆船项目竞赛运行主任;东旦村的逆光莜舍民宿,成为都市人追求“松弛感”的打卡地,温州籍青年梅成杰用石墙、织网工具保留渔村韵味,让“枕着星光入眠”的慢生活成了现实;蟹钳港边,聂文华打造的潮趣赶海营地让更多人体验到“泥螺、蛤蜊随手捡”的乐趣。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青年与海”带来的活力与创造力。

  在包朝阳看来,“青年与海”不仅是一个人才品牌,更是象山对自身发展定位的重塑。“‘青年与海’,就是要让青年人才奔赴山海,把象山从‘老人与海’的传统渔业图景,变成‘青年逐浪’的创新热土。”

  象山迭代推出人才工作组合拳,实施“半岛英才”行动,重点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开展“家燕归巢、凤栖山海、化鱼为龙”行动,吸引大学生回归,培育本土人才。此外,2025年上半年,象山发放青年人才房租补贴1510万元、硕博生活补助820万元,投用2502套人才租赁住房,首年租金优惠30%;49名人才子女通过“绿色通道”解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让来象青年不用为“孩子上学”分心。

  对来象山创业的青年,当地更是给足政策支持。

  在象山创业的蒋俊华、梅成杰、聂文华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青年与海”城市合伙人,这个身份让他们更有归属感、成就感。

  “我觉得城市合伙人是个人和城市价值共生的体现,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象山创业过程中,聂文华感受最深的是“城市赋予创业者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好的环境,创业者通过创新创业为城市带来更多活力。这意味着,作为城市合伙人,肩负着城市发展的社会责任。”

  象山聚焦八大海洋经济产业链,为青年人才打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赛道,让专业所长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

  宁波奕力电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齐主持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控悬架系统的电磁阀产业化项目,入选“半岛菁英”项目,他也成为象山城市合伙人。迫切扩大产能的奕力电磁与象山的营商环境相辅相成,象山县提供了适合公司落地的专精特新产业园,为创业提供了先发优势与成本优势。陈晓齐说,这让他们的干劲更足了。

  象山在海洋科创领域持续发力,引入亚洲首个北欧鲑鱼RAS陆基养殖项目,科研团队攻克的循环水杀菌技术,使三文鱼优质率达99%,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043吨。如今,仅需5小时,象山产大西洋鲑鱼即可“游”上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餐桌。为抢抓低空经济新机遇,宁波具身智能产业基地在象山投用,青年工程师在“低空+海洋”领域大展身手。

  象山“青年与海”这篇大文章,越写越精彩。正如包朝阳所说:“象山不仅是‘诗和远方’,更是青年人才的‘星辰大海’——这里给青年机会,青年给象山未来。”

韶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