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来源:公子哥儿网作者:jack1337wang
尼日利亚莱基港的防波堤外,几内亚湾的海水泛着粼粼波光,一艘货轮停靠岸边装卸货物,桥吊起落间,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如积木般被精准码放;千里之外的加纳,光明国际工业园内机器轰鸣,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并肩作业,正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这就是西非,一片充满活力与无限潜力的土地。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商品输出,而是深入当地办工厂、建园区、拓市场,探索可持续的出海新路。据统计,2024年中非贸易亿美元,同比增.8%,连续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9日,从西非调研回国不久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松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外来投资者”到“本地共建者”,中国企业的角色正悄然转变,他们正在西非寻找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真正扎下根、融进去
袁松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到非洲投资的主力军。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以上的对非投资企业是民营企业。
谈到中国企业在西非的发展态势,袁松难掩兴奋:“中国企业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产业链相对完整,在西非发展优势明显!”袁松认为,相对欧美等国企业,非洲的发展阶段中国刚经历过,许多新鲜的经验可以借鉴运用,“更关键的是,大多中企重视建立本地经营团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真正扎下根、融进去。”
通过亲身实践,尼日利亚奥贡广东自由贸易区副总经理刘志刚深切体会到,“本土化”是中国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企业到非洲投资,除了自身的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与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合,强化风险管理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奥贡广东自由贸易区,是尼日利亚首个由中资民企运营的产业园区。该园区由中非投资自贸区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吸引超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亿美元,覆盖建材、金属加工、陶瓷、电器、家居用品等行业,并培育出非洲最大的陶瓷、玻璃、纸箱等企业。
从入驻企业情况分析,该园区尤其受到民营企业的青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出海非洲,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经验,我们园区的优势还在于能够为中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便利的服务,使企业更好地开展本地化经营。”刘志刚说。
袁松认为,产品出海不仅是做好“翻译”,更要求企业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进而对产品进行深度、彻底的改造。比如,海尔集团发现非洲家庭对耐用性强、抗电压波动的家电产品需求强烈,从而成功研发了符合非洲消费者特殊需求的畅销家电产品。
我国早期进入非洲海外市场的企业之一——中大重汽加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重汽”)也曾被“拒之门外”。初入加纳,中国重型汽车不被信任、客户一问三摇头,怎么办?拼“软硬”实力!提高本地员工比例、开展全面技能培训、推动本地化销售、通过社交媒体提升企业形象以及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销售总监白嘉丽总结,除了当地基建、运输等行业发展所带来对重型汽车的巨大需求外,更在于公司的本地化经营策略和卓越服务,让公司逐渐获得本地消费者的信赖。
同时,因为积极关注当地政策,中大重汽抓住加纳政府“一区一厂”政策机遇,从汽车销售企业转型为汽车生产商。“集团现阶段主要从国内进口汽车零配件,利用当地的税收优惠和人力成本优势,开展汽车和机械组装业务,已具备内饰装配、底盘装配、总装线等先进组装能力,并同步解决配件供应问题,为客户带来与中国市场同样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白嘉丽说。
数据显示,中大重汽年进入加纳市场以来,依托加纳运输、建筑、矿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已成长为当地最大的重型汽车销售和生产商,市场占有率%,涵盖中国重汽、长城等品牌并不断往轻型车市场扩张。
“成为西非地区最大的商用车辆和机械供应商是我们的愿景。”白嘉丽语气坚定,而这条路,他们正越走越稳。
物流发展同步提速
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加纳和尼日利亚正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热门目的地和交通枢纽。在物流领域,多家优秀中国企业扎根西非,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注入了强劲动力和保障。
“近年来,加纳凭借政局稳定、经济开放等优势,成为中企辐射西非的枢纽。”外运速达加纳分公司负责人李伟毅表示,“抓住加纳经济发展机遇,我们致力于推动中非产能合作,助力中企出海非洲,不仅为中企提供货物进出口服务,还为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平台在内的多家国际电商企业提供本地配送支持,年成立当年销售额便突万美元。”
外运速达由中外运集团、速达飞集团和中国深圳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年合资成立,涵盖海运、空运、陆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设立网点,为企业提供包括货物进出口、报关报检、仓储配送、国际货运代理等在内的全方位物流服务。
谈到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李伟毅表示:“在加纳这样的新兴市场,中资物流公司在发挥自身运营效率优势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人才本地化建设,优先录用本地优秀大学毕业生,并推行月结工资制度,提升员工归属感和经营稳定性。”
作为西非首个由中国企业控股的现代化深水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由中国港湾集团(持.5%)、新加坡Tolaram集团、尼日利亚港务局及拉各斯州政府联合开发,总投.44亿美元,特许经营年,预计将为尼日利亚带亿美元的总体经济效益。
“莱基深水港设计能够降低单箱运输成本,同时通过应用绿色能源技术显著提升运输能效,这为中企出口大型机械设备、建材等货物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物流解决方案。”中国港湾莱基港项目公司总经理王强介绍,“月投入运营以来,港口吞吐量逐年增加,2024年万标箱,2025年已完万标箱,预计全年万-70万标箱。”
“莱基港一期已建成两个集装箱泊位,年吞吐量万标箱,可停.8万标箱的超大型船舶,未来将根据吞吐量增长分阶段开发剩余泊位。”王强提到,通过“全流程属地管理”培养本土人才——技术岗与管理岗的本地化率%,并为尼日利亚培训了首批现代化岸桥操作手。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运营港口,更是为非洲留下可持续的产业能力。”王强表示,港口建成后将直接和间接创造超万个就业岗位,并推动临港物流园与城市综合体发展,形成“港-园-城”联动效应。
“相较其他地区,莱基自贸区依托西非最大的深水港莱基港,具有交通物流优势,同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减少企业经营流程,提供完善的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承接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高质量平台。”莱基自贸区商务总监陈哲光介绍,莱基自贸区被誉为尼日利亚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之一,是首批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在今年产业链深度调整背景下,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安全的营商环境,莱基自贸区不断吸引中国企业入驻。截月,已经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运营中企家,建设家,覆盖精细化工、电器制造、石油仓储、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
抱团取暖 实现共赢
出海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谈及中资企业在尼日利亚发展面临的挑战,尼日利亚中国商贸企业协会会长倪孟晓指出,本地货币汇率的波动、外汇管制、政策不确定性成为主要的“拦路虎”,给中资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资金汇兑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面对这种出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出海企业需要抱团。
倪孟晓介绍,近年来,大量中资企业进入尼日利亚市场投资和发展,商会发挥关键作用,架起中资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有效帮助企业解决法律、合规、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难题。“尽管在尼日利亚经营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更应该放大当地市场规模大、经济机遇多的优点,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依托商会等平台,推动中非合作、实现共赢。”
如何在跨国经营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格林豪斯集团(以下简称“格林豪斯”)副董事长高建的答案是“携手并肩、共赴共赢”。格林豪年由福建省远建投资有限公司于加纳成立,逐步从路桥工程为主发展成为涵盖产业园区开发、批发商城、房地产、水泥等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先行出海的格林豪斯,结合自身经验打造了光明国际工业园,已吸引家企业入驻。谈及创立初衷,高建表示:“加纳中资企业往往面临单打独斗的困境,从施工安全到经营保障,举步维艰,集团意识到,为了中资企业更好地发展,有必要搭建一个温暖的共同家园,让中国企业能携手并肩、共赴共赢。”
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格林豪斯的重要议题。高建提到,集团采取本地化战略,充分利用当地税收等方面政策,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目前,园区中方及外籍员工人,当地员工.5万人,开发完毕后可直接带动就𰴊万人,间接带动就万人。
今月发布的《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指出,当前中非贸易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未来将在工业、农业、电信、数字经济、新基建、绿色能源、金融产业等领域迎来更多合作机遇。
“未来,出海投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入驻、投资中国投资的或当地的产业园区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投资成为战略突破口。”袁松建议有志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明确定位和国家政策对接,构建本地化运营能力,做好风险防控准备,确保投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