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把麦秸秆加进混凝土,强度竟然更高了

9月9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AI能学会说“我不知道”吗?幻觉难题背后的科学挑战
人工智能模型生成虚假文献引用(即“幻觉”问题)是当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OpenAI最新发布的GPT-5模型在该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通过增强实时信息检索与优化训练方式,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出更低的幻觉率。
从技术机制上看,大型语言模型(LLM)本质上基于概率生成文本,其幻觉源于模型对训练数据中统计模式的泛化,而非真正的“理解”。尽管扩大参数规模与数据量能够改善性能,但在训练覆盖不足或存在冲突信息的领域中,模型仍易生成不实内容。完全消除幻觉目前仍被认为具有根本性困难。
OpenAI在GPT-5中重点提升了模型在开放域长文本生成中的准确性,并强化其“诚实性”机制,鼓励模型在无法完成任务时拒绝回答或表达不确定性。在允许联网的场景下,GPT-5在文献综述基准测试(如ScholarQA-CS)中表现接近甚至部分超过人类专家水平,但在离线环境下性能仍会显著下降。
横向对比显示,GPT-5在长文本事实性评测(如LongFact)中幻觉率低于自身前代模型及其他推理模型,但在某些以文档摘要真实性为评估目标的测试(如Vectara的Hughes评测)中略逊于谷歌的Gemini 2.0,总体仍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目前,包括OpenAI在内的多家机构正积极研究模型“置信度表示”方法,旨在使模型能够对其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做出自我评估。学术界也指出,亟需建立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的评估框架,充分考虑人类用户对模型输出的信任机制与使用心理。在推进模型能力的同时,构建用户对AI系统的合理预期与批判使用能力,同样是科研社区需共同面对的关键议题。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你眼中的红,真的和我一样吗?脑科学给出新答案
你眼中的红色和我眼中的红色是否相同?最新脑科学研究告诉奶茶视频APP:至少在神经层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长期以来,“颜色感知是否因人而异”一直是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近日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通过脑活动分析为这一谜题提供了神经科学证据。
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与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精巧的实验。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观看不同色调的红色、绿色和黄色,同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测其大脑视觉区域的神经活动。
结果令人惊讶: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大脑在处理特定颜色时展现出了高度一致的神经编码模式。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团队仅通过分析大脑活动模式,就能准确预测出受试者正在观看的颜色。
这项发现表明,人类大脑可能共享一套基础的“颜色处理代码”,不同大脑对颜色的神经表征方式具有系统性相似性。
该研究不仅为颜色感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也为开发脑机接口和视觉假体等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探索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是否会影响大脑对颜色的处理方式。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颠覆认知:研究发现,心脏病或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心肌梗死(俗称“心脏病发作”)可能具有传染性疾病的特征,这一突破性认识为冠心病及心梗的防治提供了全新方向。
研究表明,部分心肌梗死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细菌感染有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潜伏着由口腔常见细菌形成的生物膜。该膜结构能够帮助细菌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抗生素作用,长期存在于血管壁内。
当机体遭遇病毒感染或其他应激时,生物膜内的细菌可被激活并大量增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终阻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
该结论颠覆了以往认为冠心病单纯由胆固醇氧化启动的理论,首次通过分子证据(细菌DN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人体斑块样本中直观验证了细菌生物膜的存在,并明确其与临床猝死的相关性。
该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人员指出,针对相关细菌开发疫苗或特异性抗生素疗法,有望为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预防提供新策略。未来甚至可能通过检测生物膜标志物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
本研究由芬兰坦佩雷大学、芬兰奥卢大学、芬兰健康与福利研究所及牛津大学合作完成,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citechdaily.com)
植物废料变身环保建材:生物炭让混凝土更强更环保
混凝土是一种基础建筑材料,而水泥是混凝土的关键成分。然而,水泥生产对环境影响巨大——水泥生产过程贡献了全球近8%-10%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Sask)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创新研究,发现将农业废弃物转化制成的生物炭替代部分水泥,可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性能与环境效益。
生物炭是通过在低氧环境下热解亚麻秆、麦秸等非食用性植物废料获得的富碳材料。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实验,将不同比例的生物炭掺入水泥基质中,并对样本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利用加拿大光源中心的同步辐射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生物炭-水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孔隙率显著降低。
实验数据显示,生物炭的加入不仅有效提升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还降低了水泥用量,从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该技术为农业废弃物提供了高附加值再利用途径,进一步增强了其环境可持续性。
该项技术创新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不仅有助于降低建筑行业的碳足迹,还可为农业废弃物管理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