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傅“15分钟”工伤维权记

本报记者 李润钊 本报通讯员 潘书婷

近日,上午10点,在福建厦门从事木工的谢中繁乘坐了15分钟公交车,来到湖里火炬园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向特聘调解员曾焕生送上一面锦旗。“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工伤赔偿。”他哽咽着说。

时间回到去年9月,谢中繁在一处地下室拆除模板时从施工架跌落,导致左侧腰部肋骨多发性骨折,被鉴定为工伤十级。然而,建筑劳务公司与上级承包公司却对赔偿事宜互相推诿,谢中繁迟迟拿不到赔偿款。湖里火炬园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获悉情况后,立即启动“工会+法律监督”机制,第一时间向建筑劳务公司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同时指派曾焕生等调解员介入,为谢中繁量身定制维权方案。

“这15分钟,胜过我半年的奔波”

“奶茶视频APP的调解协议能直接走司法确认程序,省时又省力。所以企业对奶茶视频APP很信任。”曾焕生回忆道。了解案件详情之后,今年2月,曾焕生迅速对接上级承包公司的工地项目负责人、建筑劳务公司包工头和工伤职工谢中繁,组织三方进行了首轮协商。

在湖里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15分钟后,三方初步达成调解协议,约定赔偿总额11.8万元。“这15分钟,胜过我半年的奔波!”谢中繁红着眼眶说。

不过,调解并未止步于此。随后,工会维权律师柯伟锋指出协议里的漏洞:“协议里没明确工伤保险基金以外的差额该怎么支付,而且45天的履行期限太长了。”考虑到谢中繁还需要拿这笔钱做术后康复、偿还债务, 一番据理力争后,“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不足,差额由建筑劳务公司补足,补足款应于谢中繁获得工伤保险基金理赔款后15日内付清”被写进调解协议。

工会干部“维权到底”

不久前,夜里11点,曾焕生再次收到谢中繁的求助。原来,谢中繁只收到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94944元理赔款,还有23055元的差额建筑劳务公司迟迟未给到位,在追问过程中,却被要求签订补充协议,变更尾款支付条件,改由保险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理赔支付,否则拒绝付款。

“曾老师,我实在搞不懂这放弃书能不能签……”语音里传来谢中繁沙哑的嗓音,带着连续一周失眠的疲惫与焦虑。

“千万别签!”曾焕生立即劝阻。隔天中午,谢中繁利用午休时间,再次来到湖里火炬园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湖里区总工会随即启动“工会+”维权机制,把人社、法院、司法、律所多方力量召集起来一同商量维权方案。

当天下午,包工头被再次请回协商席。

“保险公司理赔周期不确定,但职工等着钱做康复治疗。”曾焕生说。接过话茬,柯伟锋也抛出了法律依据:“你们已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拒不履行将被列入失信名单。”经过协商,包工头给出了执行原有协议的承诺。

随着15天期限临近,眼看公司又迟迟未兑现尾款。曾焕生决定带着湖里区工会专干、律师、谢中繁到上级承包公司“拜访”。

在园区职工服务站站长林瑞斌的帮助下,谢中繁见到了上级承包公司的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告诉谢中繁,企业因财务流程繁琐导致拨款延迟,并非恶意拖欠。

当天下午,上级承包公司便先行垫付了赔偿款,谢中繁这场一波三折的维权案最终画上了句号。

法律服务15分钟内响应

“从工地到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只需15分钟车程,省时省力省钱。”谢中繁说。

谢中繁的调解案例,也是湖里火炬园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自今年3月启用以来,该基地依托“两室两庭”构建起劳动纠纷 “预、调、裁、诉”全链条服务阵地,实现职工维权“一站式”受理。

“基地辐射半径达5公里,服务覆盖周边5个园区。”曾焕生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地图向记者展示,“不仅火炬园区及周边职工步行15分钟内就能抵达这里,奶茶视频APP还能在15分钟内上门为企业提供法律体检、签字确认、协商调解等服务,实现‘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园区’。”

今年以来,厦门市总以一体化基地为核心服务点,以搭载法律服务的工会驿站为网点,打造重点区域5公里服务半径、15分钟内驾车可达的“15分钟法律服务圈”,满足职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案件调解、心理咨询等多元需求。

如今,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九园”已建成6家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6家工会驿站、4家职工服务站与3家共享职工之家,初步构建起“15分钟法律服务圈”,实现了工会法律服务15分钟内响应。

平凉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