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云到代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让3D建模像写程序一样简单
在数字化时代,奶茶视频APP经常需要将现实中的3D物体转换成电脑能够理解和编辑的形式。传统的方法就像用手工一点点雕刻一样费时费力,而现在,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MeshCoder。这项研究发表于2025年8月的arXiv预印本平台,论文编号为arXiv:2508.14879v2,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通过该编号在arXiv网站上访问完整论文。
研究团队由戴炳权、罗李瑞等多位研究者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校、北京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个跨机构的合作团队致力于解决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极其复杂的问题:如何让电脑自动将3D物体的点云数据转换成可编辑的代码程序。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革命性意义,奶茶视频APP可以把传统的3D建模过程想象成用泥土捏制陶器。艺术家需要一点点塑形,修改任何细节都需要重新开始或进行大幅调整。而MeshCoder的方法就像是给了奶茶视频APP一份详细的制作食谱,只要按照食谱操作,就能做出完美的菜肴,更重要的是,想要调整口味时,只需要修改食谱中的几个参数即可。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将3D物体表示为Blender Python脚本。Blender是一个广泛使用的3D建模软件,就像是数字世界的万能工具箱。Python则是一种编程语言,以其简洁明了而著称。当这两者结合时,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3D物体表示方法——不再是静态的网格数据,而是动态的、可编辑的代码。
研究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形状程序生成方法就像是只能用积木搭建房子,只能处理简单的几何形状,无法应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物体的精细结构。此外,训练这样的模型需要大量的配对数据——即3D物体和对应代码的配对组合,但这样的数据集极其稀少,就像试图学习烹饪却没有足够的食谱一样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全新的Blender Python API(应用程序接口)。这些API就像是一套高级的数字雕刻工具,不仅能创建基础的几何形状,还能实现复杂的操作。比如,它们可以沿着指定路径拉伸2D截面形状来创建3D物体,就像拉面师傅将面团拉成细条一样。它们还能在不同形状之间建立桥接,进行布尔运算(如合并、相交、相减),甚至可以创建重复的阵列模式。
在构建数据集方面,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分层策略。他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包含约1000万个部件的合成数据集,涵盖了各种基础几何形状和复杂构造。这个过程就像是先学会制作各种基础食材,然后才能烹饪复杂的菜肴。数据集包含五大类别:基础几何体(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平移几何体(通过沿路径移动2D形状创建)、桥接几何体(连接不同形状创建)、布尔几何体(通过几何运算创建)和阵列几何体(重复模式创建)。
接着,研究团队训练了一个部件到代码的推理模型。这个模型的作用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能够观察任何单个部件,然后准确地写出制作该部件所需的代码指令。模型使用了一种称为三平面标记器的技术,将3D点云投影到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然后通过变换器网络处理这些投影,最终生成相应的代码。
有了部件级别的推理能力后,研究团队开始构建完整物体的数据集。他们使用Infinigen-Indoor框架生成了大约100万个物体,涵盖41个不同类别,从简单的椅子到复杂的洗碗机都包含在内。每个物体都被分解成若干个语义部件,然后使用已训练的部件到代码模型为每个部件生成代码,最后将所有部件代码按照空间顺序组合成完整物体的代码。
这种组合过程遵循一个直观的排序规则: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就像整理房间时的自然顺序一样,先处理地面的物品,再处理桌面的,最后处理墙上的。这样的排序不仅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也有助于模型学习物体的结构层次关系。
最终的物体到代码推理模型采用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架构,使用Llama-3.2-1B作为基础模型,并通过LoRA(Low-Rank Adaptation)技术进行微调。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就像是一个智能的建筑师:先通过三平面标记器"观察"输入的点云数据,将其转换为固定长度的标记序列,然后将这些标记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模型就像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一样,自动生成相应的Blender Python脚本。
在实验验证方面,研究团队将MeshCoder与两个代表性的基线方法进行了比较:Shape2Prog和PLAD。实验结果表明,MeshCoder在重建精度上显著优于现有方法。具体来说,在衡量重建质量的两个关键指标上——L2 Chamfer距离和体素IoU——MeshCoder都取得了最佳成绩。L2 Chamfer距离是衡量两个点云相似程度的指标,就像比较两张照片的像素差异一样,数值越小表示重建得越准确。体素IoU则是将3D物体划分为小立方体网格后,比较预测结果和真实结果的重叠程度,就像拼图游戏中比较完成度一样。
MeshCoder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其生成的代码具有极强的可编辑性。传统方法生成的是静态网格数据,修改起来就像要重新雕刻整座雕像一样困难。而MeshCoder生成的代码就像是一份详细的制作说明书,想要修改任何部分都可以通过简单地调整参数实现。比如,想要让桌面从方形变成圆形,只需要修改一行代码中的形状参数;想要调整浴缸的深度,只需要改变一个数值。这种灵活性为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除了几何编辑,MeshCoder还支持拓扑编辑,即调整网格的精细程度。这就像调节相机的分辨率一样,可以根据需要在存储空间和细节程度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修改代码中的分辨率参数,用户可以轻松控制最终3D模型的复杂程度,这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优化极其重要。
更令人惊喜的是,MeshCoder生成的代码还能够增强大语言模型对3D形状的理解能力。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形状理解实验,将MeshCoder生成的代码输入到GPT-4中,然后询问关于物体结构的问题。结果显示,GPT-4能够准确回答关于物体部件数量、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的问题。这就像给了GPT-4一副"透视眼镜",让它能够"看懂"3D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关系。
在技术实现细节上,研究团队使用了AdamW优化器进行模型训练,在64块NVIDIA A100 GPU上训练了约一周时间。他们还采用了数据增强技术,包括随机旋转、缩放和噪声添加,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这些技术细节虽然复杂,但确保了模型在面对各种现实场景时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
研究团队对模型的各个组件都进行了详细的消融实验。他们发现,三平面投影策略比其他点云编码方法更有效,能够更好地保留空间信息。同时,分层训练策略(先训练部件级模型,再训练物体级模型)比端到端训练更加稳定,能够产生更高质量的结果。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团队也诚实地指出了当前方法的局限性。MeshCoder主要针对人工制造的物体设计,对于有机形状(如动物、植物)的处理能力相对有限。这是因为有机形状往往缺乏明确的几何规律,难以用程序化的方式精确描述。不过,研究团队表示,这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MeshCoder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在游戏开发领域,它可以大大加速场景建模的过程,让设计师能够快速生成可编辑的游戏资产。在建筑设计中,它可以帮助建筑师将概念草图快速转换为可修改的3D模型。在制造业,它可以用于逆向工程,将实物快速转换为可编辑的CAD模型。
此外,MeshCoder生成的代码具有很好的版本控制特性。就像软件代码可以通过Git等工具进行版本管理一样,3D模型的代码表示也可以轻松地进行版本控制、协作编辑和变更追踪。这对于需要多人协作的大型项目来说是极其valuable的功能。
研究团队还展示了MeshCoder在教育领域的潜在价值。通过将复杂的3D模型转换为可读的代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3D建模的原理和过程。这种"代码即教程"的方式比传统的鼠标点击式教学更加直观和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MeshCoder生成的代码还包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每个部件都被明确标注了其功能和名称,比如"椅子腿"、"桌面"、"扶手"等。这种语义标注不仅有助于人类理解和编辑,也为后续的智能应用提供了基础。比如,可以基于这些语义信息开发自动装配系统,或者进行功能性分析。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MeshCoder代表了从"表示学习"到"程序合成"的重要转变。传统的3D深度学习方法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表示3D数据,而MeshCoder则专注于如何生成能够重现3D数据的程序。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结果的可解释性,也为后续的编辑和修改提供了便利。
研究团队的实验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代码表示比传统的几何表示更容易被大语言模型理解和处理。这可能是因为代码本身就是一种结构化的语言,与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更加兼容。这一发现为未来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3D建模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数据效率方面,MeshCoder也展现出了优势。虽然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但一旦训练完成,模型就能够处理各种未见过的物体类型。这种泛化能力来自于程序化表示的抽象性——相同的程序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生成完全不同的物体。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提出了几个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扩展到更多类型的3D内容,包括有机形状和复杂场景。其次是提高代码的抽象程度,开发更高级的程序构造来处理更复杂的几何关系。第三是与其他生成式AI技术的结合,比如通过文本描述直接生成3D物体的代码。
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推进了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数字化制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应用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奶茶视频APP可能会看到3D建模工作流程的根本性改变,从传统的交互式建模转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序生成方式。
说到底,MeshCoder最大的贡献在于为3D建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告诉奶茶视频APP,3D物体不仅可以被"看到"和"触摸",还可以被"阅读"和"编写"。这种转变就像从观看电影到阅读剧本一样,虽然最终呈现的内容相同,但理解和创作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对于设计师、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具来理解、创造和修改3D世界。
Q&A
Q1:MeshCoder是什么?它与传统3D建模方法有何不同?
A:MeshCoder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AI系统,能将3D物体的点云数据自动转换成可编辑的Blender Python代码。与传统方法相比,它生成的不是静态网格,而是像食谱一样的代码指令,可以通过修改参数轻松调整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细节,就像修改程序代码一样简单。
Q2:MeshCoder生成的代码可以用来做什么?
A:生成的代码可以直接在Blender软件中执行来重建3D物体,还支持灵活编辑。比如可以通过修改几个参数将方桌变成圆桌,调整浴缸深度,改变网格精细程度等。这种代码表示方式特别适合游戏开发、建筑设计、制造业的逆向工程等需要频繁修改3D模型的应用场景。
Q3:MeshCoder的技术原理是怎样的?
A:系统采用分层训练策略,先用1000万个合成部件训练部件识别模型,再用100万个完整物体训练整体推理模型。输入的3D点云通过三平面投影技术转换为标记序列,然后由基于Llama-3.2-1B的大语言模型生成相应的Python代码,整个过程就像智能建筑师观察物体后写出制作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