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校内外优质资源,提升科学教育质效——青岛市市南区锻造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
作者:真的看不到希望 来源:南宁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9月5日,在青岛宁德路小学五年级一班,科学教师正在为科学第一课做准备。课堂上,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贝壳生长纹,判断贝壳年龄;把鸡蛋壳投进装有白醋的容器里,帮助学生体验酸碱反应带来的奇妙变化……
这堂融合了生物、化学、环保等知识的科学教育课,点燃了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是该校建设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青岛市教育强区,市南区实施“全领域锻造、全方位赋能、全链条推进”的大科学教育战略,将师资建设作为核心突破口,以此提升科学教育实效。
师资建设双轨并进
优秀的科学教师既要“站得稳讲台”,更要“跟得上时代”。
近日,一场围绕提升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比武活动在市南区举行,众多学校的人工智能教师团队围绕实验设计、操作规范、探究引导等教学核心环节展开竞技,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场比赛既检验了科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推动实验教学理念的深度碰撞。
建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是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目前,市南区中小学已形成“全覆盖、高专职、强支撑”的师资网络。该区配备科技辅导员的学校占比达97.8%,配备科学副校长的学校达95.7%,初中阶段专职科学教师占比高达97.4%。
“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视野,直接决定了科学课堂能否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好奇心、启迪智慧的火种。”青岛市市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徐菲介绍,为全面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该区打造了科学教师与科技社团教师两支关键队伍,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聚焦发掘科学教师潜力,市南区实施“三维赋能”计划,通过“专业培训+梯队建设+成果转化”,激活其发展动能。针对科技社团教师,该区构建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三级人才梯队,开展数字化专题培训,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市南区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等诸多高校院所,以及青岛水族馆等多个科普教育基地。如何将这些优质校外资源引入学校,将科技专家等引入科学教育“教师群”?
“奶茶视频APP创新性地建立了'1+N'科学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模式,'1'指一支专职科学教师队伍,'N'指为每个科学社团、每门科学探究课程配备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科学辅导员或校外科学导师。”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马肇喆表示,校内教师打基础、校外专家引方向。目前,该校已正式聘请来自不同领域的校外科学导师16人,为科学教育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为融通校内外优质智力资源,青岛嘉峪关学校集结了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的60多名家长,组成“博士导师团”。同时,学校成立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的“小院士导师团”。“博士导师团”和“小院士导师团”成员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日常,与校内教师紧密携手,打造别具一格的“双师课堂”模式,实现了科学教育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在强师筑基的同时,市南区联动多方力量,延伸科学教育“触角”。该区与青岛市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深度合作,举办多场“科学秀进校园”活动;与青岛市妇儿活动中心科技宫合作,以“科学大篷车”的形式将“STEM移动实验室——疯玩科学院”项目引入校园,平均每年开展活动30余场,覆盖学生超过6万人次,惠及师生一万余人次。
目前,市南区全区中小学年均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超1700场,学生获省级以上科创奖项418项,建成AI创新实验室、虚拟仿真中心等53处科教场所,联动30余家高校院所打造“科学家进校园”品牌,形成“课程开发—实践体验—课题研究—竞赛提质”的闭环生态。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