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来源:泛萍浮梗网作者:52JOY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实习生 宋晨曦
港股IPO,正在成为李氏家族的又一次豪赌。
近日,由广东富商家族 —— 李氏兄弟创办的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金晟新能源”),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金晟新能源的创始人团队李森、李鑫、李炎、李汪、李尧为广东茂名五兄弟,五人为一致行动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金晟新能源 55.69% 的投票权。
15 年前,李氏兄弟创办金晟新能源的前身 —— 肇庆市金晟金属实业有限公司,随后北上 “亚洲锂都” 江西宜春,豪掷 6 亿元押注有色金属资源,最终确立锂电池再生业务的发展方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产量计,金晟新能源2023年在中国内地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
不过,尽管市占率较高,金晟新能源当前处境却不容乐观。受产品价格波动、存货大额减值等因素影响,公司过去两年半累计亏损近10亿元。此外,公司的现金流、短期偿债能力等承压。
此次IPO,既是李氏兄弟抓住动力电池回收机遇、站稳行业龙头地位的重要一役,也是现金流持续紧张的金晟新能源必须打赢的 “战役”。
敏锐的李氏五兄弟
回顾李氏兄弟的创业路,动力电池回收并非他们最初的选择。
据公开报道,1995 年,李氏兄弟从茂名信宜来到肇庆高要,携手踏上创业征程。
五人公开可查的首次合伙创业发生在 2005 年,他们共同创立高要市金业金属发展有限公司(现已注销),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经过数年发展,该公司从仅二三十人的规模,逐渐成长为有色金属原料制造行业的重要民营品牌。
2009 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安排 100 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李氏兄弟,敏锐察觉到新机遇。2010 年,五兄弟将业务拓宽至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成立肇庆市金晟金属实业有限公司(金晟新能源前身),专注硫酸镍生产,同时寻求向上游资源端拓展。
李氏兄弟虽持股比例差距不大,且均为公司创始人,但其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无疑是金晟新能源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兼执行董事李森。
李森具备敏锐的商业天赋,在发现锂电再生利用机遇后,迅速带领公司切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持续重金投入研发、伺机扩产。
据媒体报道,李森的助理黄敏回忆,公司决定布局锂电池再生业务,是考虑到 “新能源汽车要用到锂电池,锂电池退役后可回收,当时公司敏锐捕捉到这条赛道的可行性”。
2011 年,在李森带领下,李氏五兄弟前往 “亚洲锂都” 江西宜春,投资 6 亿元开发当地有色金属资源。
2014 年,金晟新能源在江西宜春万载县成立子公司江西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锂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业务。这标志着金晟新能源正式发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
2015 年,中国迈入新能源汽车爆发元年,并经历长达十年的快速扩张期,占尽 “天时、地利、人和” 的金晟新能源,得以坐享市场红利。2022 年 1 月,公司名称正式从 “肇庆市金晟金属实业有限公司” 变更为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规模持续扩大的金晟新能源,也吸引了众多资本关注。
据统计,2021 年 7 月至 2023 年 2 月,金晟新能源先后完成 4 轮融资,合计融资额超 12 亿元,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复星锐正资本、达晨财智、国中创投、基石资本、广汽、陕汽、德国博世等一众明星机构。
2024年,金晟新能源以 120 亿元估值登上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榜》,以此测算,创始人李氏兄弟的身价超 60 亿元。
18亿短期债务高企
完成密集融资后,李氏兄弟迅速推进金晟新能源的IPO进程。
2022 年 12 月,中金公司官网信息显示,金晟新能源启动上市辅导备案。2023 年 2 月,该公司上市辅导备案获证监局受理,辅导期限为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5 月。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锂电产业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金晟新能源迎来 “至暗时刻”。招股书显示,2021 年、2022 年,金晟新能源分别盈利 0.69 亿元、1.51 亿元,但 2023 年陡然亏损 4.73 亿元。
金晟新能源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称,碳酸锂平均价格近年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幅波动:2023 年较 2022 年的 42.69 万元 / 吨下降约 43.5%,至 24.10 万元 / 吨;2024 年再降 66.8%,至 8.01 万元 / 吨;2025 年上半年则为 6.23 万元 / 吨。
受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等因素影响,此后金晟新能源持续陷入亏损,营业收入也不断下滑: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别约为 29.05 亿元、28.92 亿元、21.57 亿元和 9.37 亿元;同期年内溢利分别约为 1.51 亿元、-4.71 亿元、-3.44 亿元和 - 1.44 亿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动力电池市场新进入者增多,市场份额分散,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即将进入平台期,市场竞争加剧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整体盈利能力或面临下滑。”
随着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4年8月,金晟新能源终止 A 股上市辅导,转而寻求港股上市。2024 年 12 月,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表,但不久后招股书便失效。
此次 IPO 是金晟新能源时隔 9 个月再度冲刺港股,如此密集的上市申请背后,折射出公司对融资 “补血” 的迫切需求。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金晟新能源最近一轮外部融资仍停留在2022 年12月,距今已两年半;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持续减少,从 2022 年末的 2.11 亿元降至 2025 年上半年末的仅 3661 万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应付账款及票据高达3.35亿元,短期借贷及长期借贷当期到期部分更是突破18.10亿元,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资产负债率高达73.3%,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仅为0.5。
这一数据意味着,若金晟新能源不能尽快通过IPO融资 “补血”,很可能面临现金流压力。
根据招股书,金晟新能源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支付赣州生产基地处理退役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的部分建设开支、拓展上游原材料资源、加强研发能力及人才引进、补充营运资金及满足一般公司用途。
机遇正在来临?
值得关注的是,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锂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即将迎来风口。
抢在行业需求爆发前上市扩张,是金晟新能源的另一重考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将持续快速发展,至 2030 年处理规模将达 1430 万吨,2023 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44.8%。
这一增长态势的驱动因素之一,便是锂电池退役潮的临近。
所谓退役锂电池,指因性能衰退或损坏,不再适合原始应用场景的锂电池。动力电池及消费电子产品是退役锂电池的主要来源,2024 年这两大来源分别占全球退役锂电池总量的 54.9% 和 44.8%。
“一般动力电池寿命约 8 到 10 年,从技术角度看,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 80% 时,电池即面临报废,因此实际有效寿命约 5 到 7 年。若从 2020 年下半年中国电动车产业全面爆发算起,2025 年起国内将开启大规模电池报废潮,并将持续至 2030 年。” 华南某大型券商锂电产业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据悉,金晟新能源的再生利用业务覆盖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主流电池体系,下游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产品等锂电池核心场景。目前,公司已在广东省肇庆市及江西省宜春市、赣州市布局三个生产设施,为即将到来的锂电池退役潮做准备。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综合再生利用能力包括:每年处理 10 万吨退役三元锂电池、4 万吨退役磷酸铁锂电池、1.8 万吨负极材料,以及年产超 7000 吨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按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 年金晟新能源在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市场的产能与产量均排名第二。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厂商盯上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除格林美外,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天齐锂业等锂电龙头也纷纷加码该业务。
以宁德时代投资的邦普循环为例,其 2021 年 10 月在宜昌投资 320 亿元建设全链条一体化项目,2025 年 1 月又追加投资 50 亿元,计划年底建成 45 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
据年报数据,截至 2024 年末,邦普循环已建立覆盖全球的回收基地,具备 27 万吨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2024 年报告期内,其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量达 12.87 万吨,再生出锂盐 1.71 万吨。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晟新能源将如何应对?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次联系金晟新能源,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