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智慧伙伴”集体“上岗”国际电子展

新华社柏林9月9日电 记者手记|“智慧伙伴”集体“上岗”国际电子展
新华社记者褚怡 杜哲宇 张毅荣
在今年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科幻设想走进了客厅和阳台:从会端茶的机器人,到能“听懂人话”的智能家电,人工智能(AI)“智慧伙伴”集体上岗,把电影中的未来场景带入现实生活。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海尔、海信、博世、西门子等家电企业展示了最新一代“能听懂人话”的设备。对洗衣机说一句“帮我处理一下沾了咖啡的衣服”,它便能识别污渍类型,自动匹配清洗程序并完成操作;将食材放入烤箱,内置摄像头会识别食物种类并推荐做法,用户轻点确认,整道菜肴便可自动完成;敲敲冰箱,门板就会自动开启,屏幕上还能直观显示食材的新鲜状态。过去繁琐的家务,如今正逐步被AI接管,辅助完成。
“奶茶视频APP希望AI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彻底融入产品DNA,成为人类的‘智慧伙伴’。”TCL实业首席技术官孙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家电领域,AI技术将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
MOVA公司旗下品牌耐士劳展出的一款庭院护理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台机器看起来像是台迷你工程车,实际上是一位“多面手”:搭载感知系统,它能辨认草地边缘与障碍物;伸缩机械臂一出,修剪、除草、捡落叶甚至和宠物打个招呼,都不在话下。
过去的智能设备大多只解决单一问题,而今天的趋势是通过AI感知和算法决策,让设备能主动理解环境并与用户互动,耐士劳首席产品官李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消费者会逐渐把繁琐、重复的家务和庭院护理工作交给机器人完成,从而拥有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陪伴家人或亲近自然。”
瑞士熨烫机品牌Laurastar联合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莫内告诉记者,从当前趋势来看,AI在服务端的潜力日益凸显,它在引导用户行为、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熨烫设备为例,通过应用程序,公司便能根据用户习惯提供定制化建议,教给用户如何优化熨烫方式、避免能源浪费……AI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只是控制设备运转,而是能反过来影响使用习惯,帮助用户更科学、更环保地使用产品。”
除了传统家电,展会上还出现了不少融合AI的新设备:一台装有机械手臂的扫地机器人端着纸杯穿过人群,途中顺“手”从缝隙中夹出一部“失踪”的手机;网球机器人能精准完成“接球、判定、回击”整套动作,旁边的屏幕实时显示落点与评分;配备摄像头和AI算法的智能眼镜不仅能拍照,还支持图像识别和实时翻译。
优克联旗下品牌GlocalMe展示的“宠物电话”因其新奇的概念,在展会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询问。用户只需训练宠物完成简单跳跃,即可由宠物主动发起通话,打破了传统智能设备以“人控”为主的单向交互方式。优克联首席执行官陈朝晖对记者说,产品融合AI技术,能够“读懂”宠物的行为模式与运动轨迹,在异常情况下及时发出健康预警。
“未来,AI将在宠物健康管理、情绪识别和个性化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陈朝晖说,智能技术不仅能让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也会让生活本身更便捷、更有温度。
然而,随着AI产品日益丰富、快速落地,不少业者也开始提出风险与隐忧。
大疆新闻发言人张晓楠对记者说,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两大风险:一是避免同质化与过度自动化,“AI的价值绝非产出千篇一律的‘预制菜’,而是作为辅助工具,基于对场景、主体和创作者意图的深度理解,服务于用户的个性化表达”。
二是技术对硬件与数据质量的依赖性。她认为,智能算法的效果深度依赖于硬件捕捉能力,不稳定的数据会直接影响算法效能。因此,持续强化硬件与数据的协同是确保智能算法真正落地的关键。
德国家电制造商美诺全球销售与市场董事总经理阿克塞尔·克尼尔也指出,目前行业内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AI疲劳”现象,即大量产品虽然宣称搭载AI技术,但与真正意义上的AI仍有不小差距。他认为,关键在于AI是否真正改善消费者生活,“技术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技术本身,而是让生活更轻松,让家务更便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