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8 来源:和睦相处网作者:尿尿蹦一鞋
何亮
我年轻时在一个部队业余球队打篮球,教练是原公安部队的前卫男篮出身,带我们训练全按专业运动队那一套。体能训练时,动米长跑、15米快速折返跑、蹲杠铃抡哑铃、抻单杠撑双杠,有时能把人累到呕吐,晚上往高低床的上铺爬都困难。
要是发现有队员偷懒耍滑,或仅仅是未尽全力,教练就会半是严肃半是笑骂地喊一句:“吃饭的量!”喊完却完全回归严肃,罚他们再去跑一米,或是个俯卧撑。
那时我训练还是挺能吃苦的,没被教练喊过也没被罚过,但十六七岁的年龄,还不太通晓人情世故,对教练这句“吃饭的量”有些不明就里——我知道这是批评语,还带有嘲讽意,却没明白为啥会这样说。向一个老队员讨教(他曾被教练这样骂过),这位老大哥撇嘴苦笑,“这还用说嘛,是瞅你练得不刻苦呗。”
“不刻苦,为啥要说‘吃饭的量’呢?”我再问。“你想啊,人要是一点儿不运动,不消耗,吃饭就会没胃口,就没饭量。运动量大到一定程度,不也会把人累得要吐,饭都吃不下吗?所以老头子(教练那时多岁,已被队员们私下称为老头子)才这样损我们。”
在这样严苛而专业的教练指导下,加上自己练得也认真,后来我被调入兵种体工队。在专业篮球队里,我的技术水平虽因练球较晚算不上突出,但跑跳能力和拼抢功夫却不含糊,在教练和队友中是颇有口碑的。
但运动员是个吃青春饭的行当,后浪来得比哪一行都快,没几年我就被更年轻更优秀的队员取代,改行到机关当干事。不过出早操跑步和做些力量训练的习惯却延续下来,一是因机关也常有篮球赛,我这前专业队员不能在业余赛场“掉链子”;二是自己也从多年锻炼中受益,已然成习,早晨若不跑跑步出点儿汗,白天会觉得不大舒服——偶尔一天不练倒无大碍,连着两三天不动,周身关节都好像长了锈似的,吃饭也觉无味。
这会儿就又想起老教练的那句话了,吃饭的量。只是此时其含义已有所转换,它不再只是句批评语,而变成我对自己的正面要求了,虽然仍带些自我调侃。在机关工作,我当然无须再追求高强度训练,不用去创什么运动佳绩了,但也不可懈怠下来,因懒于动弹而损及身心健康。那就适度锻炼吧,来点儿吃饭的量。
就这样坚持了多年。工作虽几经变换,从机关干事改做军校教员,后来又到报社当编辑,都是多凭脑力而不费体力的岗位,所以只能自找累受,勤练不辍。大抵是每天早晨跑个两三公里,中年以前是中速跑,老龄改为慢颠儿,总能跑出一身汗来,然后压腿做操,再来两组俯卧撑,吊几下单杠(家中装了简易的壁间单杠,在外出差无单杠时可以树杈代之)。力量也练了,主要的肌腱也抻开了,不仅吃嘛嘛香,白天坐下来编稿看版也觉得踏实。
有时和地方报纸的编辑同行一起参加采风活动,有人讶异我都这年龄了还晨起跑步,爬山走路不输于小年轻们。我也就无须自谦,热心地向他们自曝“秘诀”——适度锻炼,但要持之以恒。我还会鼓励他们不妨也这样试试。
前不久我有个年轻同事因车祸受伤,右腿膝关节韧带几乎扯断,是手术缝接还是保守治疗,医生认为在两可之间,尚须观察些时日。同事想听听我这老运动员的意见。我建议她在观察的等待期,右腿不便于用力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多做些上肢运动、腰腹运动,通过练这些力量,来点儿吃饭的量。她一时没听明白,我就把这句话的源头和我延伸的新内涵讲给她听,她呵呵直乐,说:“对对对,前一阵子我就是动得太少,弄得不想吃饭也睡不好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表示一定会听我的建议,打起精神来,不管下一步做不做手术,先得准备好自己的身心条件——得让自己动起来,来点儿“吃饭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