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65/4acc4/9e0f2.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黄俊:“愿将自己铸在‘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中”

膏火自煎网膏火自煎网

黄俊:“愿将自己铸在‘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中”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发端于云贵高原的西江,奔腾至黔江下游弩滩时,被一座“国之重器”拦下——这便是有“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之称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2025年入汛以来,该工程多次抵御洪水守护民生,当前奶茶视频APP正用它开展汛末蓄水。”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黄俊说。

2014年项目启动后,黄俊和团队用9年时间闯过地质难关、突破技术壁垒,一点点“拼”出“珠江上的三峡工程”。

承担设计建设重任

2014年11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黄俊介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357.36亿元,水库正常蓄水位61米,总库容34.79亿立方米。

当接到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设计和建设任务时,黄俊和团队感到“压力山大”。

“奶茶视频APP要面对高温多雨、洪水频发等困难。”黄俊说,“工程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温常超过40摄氏度。同时,此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极易发生岩溶涌水。”

尽管眼前的挑战重重,每个困难都像拦在工程建设路上的巨石,但他们从未想过退缩,反而愈发坚定了攻坚克难的决心。“我愿将自己铸在‘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中,用专业攻克每道难关,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拼尽全力。”黄俊说。

围堰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临时挡水建筑物。2016年2月,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施工期间,工区突发溶洞涌水,情况危急。

“应急堵漏工作是当务之急,度汛施工节点任务绝不能耽搁。”黄俊说,他现场组织设计团队确定封堵方案,采取布设钻孔灌浆快速封堵集中涌水通道、回填堵漏等措施。

在黄俊和团队的努力下,险情得到快速处置。

造出坚硬的“蘑菇头”

从2014年11月至2023年9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历时9年,闯过重重技术难关。

“其中,最大的技术难题来自船闸。”黄俊说。大藤峡船闸被誉为“天下第一门”,是国内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的单级船闸,下闸首人字门高47.5米,相当于16层楼房的高度,重1295吨。而船闸底枢“蘑菇头”直径达1.2米,为三峡船闸的1.2倍。

2018年5月,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铸造单位开始铸造“蘑菇头”。然而,让黄俊和团队始料不及的是,连续两次铸造均失败了。

“‘蘑菇头’锻件铸锻难度极大。锻造过程中,锻件易产生裂纹,造成锻件心部难以被压实。”黄俊说。

一边是铸造技术难题悬而未决,一边是交货时间紧迫。根据大藤峡工程通航工期倒推交货工期,“蘑菇头”最迟要在2019年2月底前交货。

“一定要确保船闸通航目标按期实现。”黄俊说。为了提高“蘑菇头”铸造成功率,他带领团队多次组织专家召开技术咨询会,讨论铸锻失败原因和技术难点,对制造工艺进行细化调整,提出设备制造方案。

在黄俊和团队的努力下,2019年2月“蘑菇头”通过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相关检测,正式“上岗”。

自2020年投入运行以来,大藤峡船闸已经安全运行一万多闸次。

大坝锁黔江,高峡出平湖。9年间,黄俊和团队一起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基础处理、大流量泄洪消能、高水头单级船闸输水系统及金属结构设备制造安装等技术难题。

为工程装上“智慧大脑”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黄俊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工程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当工程主体建设逐步推进时,他便敏锐意识到:“传统水利工程的调度模式已难以满足大藤峡这样复杂综合工程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必须用数字化手段为工程装上‘智慧大脑’。”

2021年12月,全国水利行业首个正式开工建设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数字孪生大藤峡项目启动。彼时,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项目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专业模型能力有限、复合型人才短缺等挑战。

“数字孪生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让虚拟工程与实体工程实时联动、深度交互。”黄俊说。

为攻克技术难关,黄俊牵头建立工作专班与联合攻关机制,让设计、施工、科研等单位的技术骨干集中办公,每天组织专题会议梳理问题、优化方案。他带领团队逐一破解技术难题,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构建起覆盖枢纽工程调度、大坝安全监测、库区管理等业务的数字孪生智慧化应用体系。

如今,数字孪生大藤峡已成为守护西江安澜的“利器”。今年汛期,西江流域遭遇多轮强降雨,黄俊带领团队依托数字孪生“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结合测雨雷达实时数据,提前72小时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洪水演进过程,精准计算出最优泄洪方案。

黔江悠悠,两岸安然。“伟大的工程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黄俊说,他和团队成员将继续攻坚克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水利实践新篇章贡献力量。

赞(217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膏火自煎网»黄俊:“愿将自己铸在‘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