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该追的星!阅兵最帅女机长私生活曝光,老公身份同样不简单
作者:腾嗨的心路历程 来源:邯郸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飞行员队伍里怎么出现了女机长?”
9月3日,运油—20A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
谁也没想到,驾驶舱内竟坐着一位女性飞行员。
要知道,不少女性想进入民航行业,却被“年龄、性别、生育”等问题劝退。
但46岁的谭红梅不仅实现了飞行梦想,还成为了运油20A的领队机长。
一时间,“太飒了”“不让须眉”的赞誉铺天盖地,主流媒体也纷纷将镜头对准了她。
然而,当她的个人生活被曝光后,人们才意识到,她背后的付出远比想象中多。
而她丈夫不为人知的身份,更是令所有人震惊。
那么,央视为何特别提及谭红梅?她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从朱沱镇飞出的飞行梦想
当运油-20A的轰鸣声划破天安门广场上空,镜头聚焦驾驶舱中那位神情坚定的女机长时,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46岁的上校谭红梅,她的飞行梦想起源于重庆永川朱沱镇一个纪律严明的家庭。
父亲也是一名军人,对她从小实行“军事化教育”,清晨五点起床跑步、作息时间雷打不动、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
这些看似严苛的生活方式,非但没有让她产生抵触情绪,反而激发了她对军人身份的向往。
当收到招飞体检合格的通知时,父亲那句“真棒,去追逐你的梦想”,成为她踏上飞行之路的最大动力。
2001年,谭红梅从飞行学院毕业,正式加入空军航空兵部队,开启了她的飞行生涯。
刚进入部队时,这个看似温文尔雅的女孩就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毅力。
空勤宿舍、飞行教室、飞机座舱三点一线成了她的生活常态,别人练一遍的科目她非要练三遍才肯罢休。
训练手册被翻得卷了边,飞行理论笔记记了厚厚几本,每一个操作按钮的触感和仪表盘的数据变化都熟记于心。
不仅如此,她对飞行细节的掌控近乎严苛。
她始终坚信“细节决定成败”,花了大量时间熟悉每一个按钮的触感、仪表数据的变化节奏,甚至连手指转动开关的角度都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有战友调侃她“把飞机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她却认真回应:“空中没有第二次机会,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刻进潜意识里。”
更难得的是,谭红梅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以实战为标准”的训练态度。
模拟训练中,她总是主动要求提高难度,特别注重应对极端天气和机械故障等突发情况。
“训练时多设想一种险情,实战中就多一分安全。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
201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运-20大型运输机开始招募首批飞行员,这对所有飞行员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谭红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但新型战机的改装难度远超预期。
系统升级带来的大量性能参数和操作规程,让许多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都感到吃力,但她骨子里的倔强又上来了。
“别人能做到的,我凭什么做不到?”
面对新型战机的复杂系统,谭红梅采用“笨办法”逐一攻克,参数记不住就写在卡片上反复背诵,操作流程不熟练就对着模拟器不断演练。
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她在同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早实现单飞单放”的人。
多年来的刻苦训练在关键时刻得到了验证。
在一次执行重要演训任务时,她驾驶的飞机突然遭遇强气流,机身剧烈晃动,仪表盘指针疯狂跳动,情况万分危急。
机舱内气氛瞬间凝固,只见谭红梅眼神专注,双手沉稳操控操纵杆,按照预案果断处置。
短短几秒钟,飞机就恢复了稳定。
事后她回忆道:“当时头脑异常清晰,所有的操作都是条件反射。”
但长期飞行也让谭红梅落下了一些职业病。
运-20的发动机噪音在高空环境下格外刺耳,加上飞行中气压频繁变化,久而久之,她的听力出现了问题。
平时与人交谈时,偶尔需要对方重复一遍,耳朵里总像堵着一层膜,听声音也不如以前清晰。
医生建议她每月接受高压氧治疗,每次需在高压舱内待上两三个小时,治疗后还需静养。
可她总是把治疗安排在周末,周一照常参加飞行训练,哪怕治疗后耳朵还有些不适,她也只是多掏掏飞行耳机,笑着说“习惯了,不影响操作”。
驾驶运-20这样的大型军机,虽然驾驶舱比战斗机宽敞一些。
但长时间飞行时,飞行员必须保持固定坐姿紧盯仪表,眼睛要持续关注高度、速度、油量等十几组数据,连腰部都不能随意活动。
谭红梅一飞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执行跨区域任务,连续飞行超过8小时,落地后站起来都得扶着座椅缓一会儿。
时间久了,腰椎间盘突出也随之而来,尤其是任务密集时,她连弯腰捡飞行包都困难。
即便如此,第二天她仍会准时出现在机场,从未说过一句“我今天休息”。
所以,谭红梅能获得阅兵飞行资格,实至名归。
随着谭红梅走红网络,有网友发现她的丈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不简单的老公
谭红梅的丈夫张浩,同样是一名机长。
两人婚后不久,张浩接到部队调令,前往外地航空兵部队任职,从此开启了长达13年的异地生活。
13年间,他们每年见面次数加起来不到5次,有时候好不容易盼到他回家团聚,刚放下行李,紧急任务的电话就来了,他只能匆匆拥抱一下谭红梅,便又赶往机场。
但翻看张浩的履历,同样令人敬佩。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执行任务,当时灾区上空气流紊乱如“沸腾的开水”,随时可能遭遇强对流。
凭借多年飞行经验,他一点点摸索着降低高度,在山谷间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连续执行3个架次任务,将救灾物资精准投送到震中。
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他再次主动请战参与撤侨行动。
连续飞行十几个小时,全程仅靠压缩饼干和矿泉水充饥,最终带领机组安全转移287名同胞,创下单次撤侨人数最高纪录。
2014年马航MH370失联后,张浩参与南印度洋搜寻任务。
刺眼的海面反光使肉眼搜寻异常困难,即使佩戴偏光镜,每10分钟也得擦拭一次镜片上的盐霜,否则根本看不清海面。
为了不放过任何线索,他驾驶飞机在400米低空持续巡航,机翼几乎贴着浪尖飞行,稍有气流波动就可能遭遇危险。
当时云底高度仅二三百米,还伴有强降雨,能见度极低。
可张浩咬紧牙关坚持,每天都是机组中最先起飞的,连续16天保持着单日最长搜寻时间纪录。
“张浩的眼睛比雷达还灵敏,海面上哪怕漂着一块小塑料片,他都能立刻发现,生怕错过任何可能的线索。”
2023年,这对“双机长”家庭因“彼此支持、共同坚守”的精神,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这对“双机长”用20年的婚姻证明:真正的爱情,是并肩飞翔,共同守护同一片蓝天。
免责声明:本文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奶茶视频APP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版权,如存在侵权、信息错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APP将立即修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