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cb/bed2f/d6ff8.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当代青年的盲盒热潮:潮流背后的文化与商业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代青年的盲盒热潮:潮流背后的文化与商业

作者:GS122330 来源:桂林 浏览: 【】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青年群体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93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文化新业态的16个行业小类增速达到12.5%,远高于整体水平。潮玩盲盒Labubu在过去一年里迅速“出圈”,不仅风靡全国,还成为推动青年文创产业和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Labubu所属IP系列创收同比增长726.6%,总产值达到30.4亿元,成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显著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生动实践。Labubu现象的出现,再次证明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的强大动能。但当一代青年把潮玩推到文化舞台的中央,奶茶视频APP更需要冷静思考:盲盒热潮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文化心理与商业逻辑?

  一、情绪价值被“高估”了吗?

  “在遥远的「古灵镇」平行宇宙中,每当人类产生强烈的情感时,就会诞生一只精灵,例如孤独催生Labubu,贪婪滋长Tycoco……”这是香港艺术家龙家升2009年在绘本《The Monsters》中构建的一个“精怪”世界观。Labubu的设计取材自一种“文化反叛”,甚至,艺术家故意保留9颗尖牙的不完美外观,融合北欧精灵传说与“缺陷美学”,以打破传统萌系玩具的审美框架。

  诚然,消费心理学中,这种“丑萌”特质创造了关键的反差吸引力。过渡性客体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完美”特征能够降低心理距离,增强亲近感,从而具有这种审美特质的玩偶可以成为焦虑等负面情绪外化的容器。Z世代青年在某些方面似乎展现了与之匹配的情感需求,例如2024年小红书平台衍生出“接纳不完美”的相关话题阅读量逾千万次。进而,大量评论认为,这种设计哲学契合了Z世代的内心诉求:当Z世代因学业或职场、生活焦虑寻求心理援助时,Labubu独特的审美与情感象征,能够成为他们可以自我情绪消化的“安全基地”,将现实中无法消化的情绪外化。这带来一种声音,即Labubu是因为其对Z世代青年特殊的“情绪价值”而广受欢迎。但是,笔者的调查发现,情绪价值远非当前阶段年轻人购买Labubu的首要驱动力,“情绪价值”的作用,也许受到高估。笔者进行的访谈表明,近七成受访者提到购买Labubu的主要原因是“收集和开盲盒的刺激”,过半受访者提及“社交分享”,而真正强调情感寄托的不足四成。甚至有近一半消费者在不了解Labubu故事背景的情况下选择购买。由此可见,情感因素虽有影响,但“稀缺性”和“社交属性”才是驱动青年消费的重要力量。

  二、警惕向“时代叙事”的外推

  大众媒体上大量以“情绪价值”“情感消费”等为标签的叙事已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事实,更需要警惕的是,“外推”至宏观的社会结构来丰满盲盒购买的价值,试图人造地赋予Labubu某种时代蕴含。

  盲盒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本,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后期,出现了扭蛋机、Hello Kitty的文化市场喷发,同时也出现了“平成一代”,他们成长于经济下行的年代:低欲望、逃避现实、拒绝社交、寻求精神树洞和小确幸是他们的群体标签。对盲盒文化的溯源,和前文所述的,对“情绪树洞”等效用的高估,容易让人将当今中国的盲盒文化潮流类比日本,将对Labubu的偏爱过度解释为Z世代青年面对经济外生波动和不稳定预期的文化表达,从而给这个群体赋予相似的“自我封闭、反叛主流价值、崇尚消极自由”的标签。然而,这并非事实!

  信任是衡量上述社会心理的良好指标,“对大多数人具备较高的信任感”是“社会资本”的经典度量。基于此,笔者在自主调查中复现了202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编号E34的问题:“总的来说,你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还是你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谨慎?”相比代表我国平均水平的CGSS数据,笔者的自主调查发现,盲盒玩具的年轻消费者更多选择了“大多数人总是可以信赖”或“大多数人通常可以信赖”的选项。在统计意义上,盲盒消费者比全国平均水平更愿意信任他人,展现出积极、浪漫的社会态度。他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潮流玩具表达自我、寻求新鲜体验。换句话说,中国青年热衷盲盒,并不是因为封闭,而是因为开放。这场消费热潮的背后,折射的是年轻一代对“体验感”和“新鲜感”的追求,反映了中国文化市场在需求层次上的升级。

  三、“稀缺”与“不确定”:年轻人的“双重追求”

  奶茶视频APP当下需要更多关注盲盒的消费心理驱动力,并以此寻找年轻一代消费者大量购入Labubu等盲盒玩具的动机。盲盒之所以让人上瘾,很大程度上在于“稀缺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笔者进行的访谈显示,越是执着于心仪款式的消费者,往往购买次数越多;而那些追求“开盒瞬间的刺激”的青年,也比直接在二手市场买现成款的人投入更多。追求稀缺性代表一个消费者为了少数心仪的款式而连续购入盲盒直至成功的心理,在经济理论中,这塑造了一个风险偏好的消费者(风险偏好通常是指决策者偏好高风险高回报选项,即使期望值相同或更低);在不进入二手市场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对稀缺性的追求会显著提升盲盒消费者的购买率。通过让受访者回答“你刚才买的盲盒里系列中,有几个款式让你觉得值99元或更高?”(大多Labubu系列盲盒玩具统一定价为99元),笔者获得了展示消费者稀缺性偏好的数字,这代表其选择进入市场的心理阈值,这个数字越小,代表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结果表明,风险偏好与年平均购买量正相关。在数量上,消费者选择购入某系列盲盒所需要的心仪单品数阈值每下降1个,年平均购买量增加2.4次。盲盒购买者对心仪单品越执着,越倾向于低估未抽中的风险,最后扩大消费额度。

  值得注意的是,盲盒玩具实际上衍生出了庞大的二手市场。在此情况下,为什么年轻消费者依然乐此不疲地涌入“未知的”一级市场?笔者发现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和新鲜感本身的偏好,即对体验效用的追求,同样解释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体验效用指的是行为经济学中,决策过程本身的乐趣(如赌博、盲盒)可能超过实际结果效用。数据表明,绝对不愿意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盲盒的消费者年平均购买量比其他消费者多约0.4至0.7倍。这表明,注重体验效用(享受开盲盒那一刻的刺激感而非现成的产品)的受访者倾向于买更多盲盒,盲盒消费者会在这种刺激心理的驱使下拥有超过产品价值本身的支付意愿,从而加大盲盒消费。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体验效用”——开盲盒的过程本身,比得到玩偶的结果更让人兴奋。正是这种心理,让许多青年愿意为“未知”付出超出产品本身价值的消费。

  四、情绪资本、商业、偶然与必然

  总之,在大量评论集中于解构以Labubu为代表的盲盒经济的社会文化符号时,笔者的自主调查发现,将盲盒消费简单视为青年情绪的“脆弱性”表达并不准确。相反,Z世代青年与Labubu之间的情绪“耦合”更像是一种情绪资本的积累过程:在开盒瞬间的期待与落差、交换中的互动与比较、展示时的成就与归属,这些情绪体验被不断转化为青年群体内部的社交货币。然而,若仅停留在情绪层面,则忽视了盲盒之所以能快速传播的根源。布迪厄意义上的文化消费表明,青年在盲盒中的选择并不仅仅是玩偶购买,而是对“品味”的实践与区隔。盲盒商业模式以稀缺性、随机性和社交性为核心逻辑,为青年提供了在“集体归属”与“个体独特”之间往返的空间。

  由此,Labubu的“破圈”便不仅是一种偶然的亚文化符号爆红,而是必然的商业逻辑所孕育出的偶然结果。从吉登斯的“结构化”视角来看,结构性的必然(盲盒商业模式的高度契合青年文化语境)与偶然性的触发(某一形象与当代青年情绪的意外共振)共同造就了这一“爆款”。因此,Labubu的成功不能单纯归因于其符号魅力,而是商业模式、文化土壤与情绪资本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叠加效应。

  五、结语:盲盒勿盲目

  文化研究不仅要揭示现象,还要引导青年一代的理性消费。盲盒的“稀缺”终究难以持久,盲目跟风甚至可能带来投机和攀比的风险。对于青年而言,潮流可以追逐,但更应保持理性。盲盒的价值不在于虚幻的符号,而在于分享与交流的快乐。只有在健康的文化生态中,青年文化消费才能真正焕发活力,青年一代才能真正意义上成长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者汪瑞系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副教授;吕昊霖系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研究助理。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口机遇、挑战与政策研究”(课题号:23JZD02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