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在我国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启动第二期尊师惠师公益行动,在办公学习软件、汽车、日用商品、餐饮及出行等领域为教师群体提供优惠服务。这不仅是对教师群体的暖心关怀,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唯有幸福的教师,方能培育出幸福的学生;唯有师生同频的幸福,方能共同营造充满希望的教育未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们的幸福感如同春日的阳光、清晨的雨露,看似无声,却滋养着教育的土壤,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体验与生命底色。一名内心强大、幸福感满满的教师,会带着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用创造性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温暖的仁爱之心呵护每一个生命。反之,若教师长期身心疲劳、缺乏职业认同感,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便会在无形中被消磨。
教师的幸福感始于物质保障的坚实托举,这是提升教师职业获得感的“压舱石”。从要求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到优化教师工资结构;从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到强化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每一项政策都直指教师生活质量的切实提升,每一份关怀都在传递清晰的信号:教师的劳动价值应当被认可,教师的社会地位应当被充分尊重。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当教师不必为生计奔波,能体面从容地扎根讲台,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专注才有保障。这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国家布局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心灵被呵护、情感被“看见”的细微关怀。教育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教师的精神状态决定着育人的温度与深度。一直以来,在一些人眼里,教师被崇高职业的光环包裹,却在无形中淡化了“普通人”的属性。实际上,他们并非“铁打的人”,同样会有情绪波动,也会在坚守中感到疲惫,需要被理解、被慰藉。无论是教育部即将推出的“AI教师心理陪伴”智能应用,还是多地落实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减轻非教学负担等举措,都是对教师实际需求的精准回应。这些举措的落地,有利于让“教师也需要关怀”的认知成为社会共识,帮助教师卸下心理包袱,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本职工作。
教师的幸福感,有赖于个体成长与时代进步的同频共振。近年来,“国优计划”“优师计划”为教师搭建了成长的阶梯,让乡村教师有机会接触优质培训资源、提升教学能力;数字化教育工具的普及,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探索跨学科、沉浸式的教学新模式……由时代赋予的成长机遇,让教师能清晰感知自身工作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在参与时代教育变革的过程中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这正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当教师主动拥抱时代需求,在个体成长中实现突破,幸福感便会在个人价值与时代价值的统一中得到升华。比如,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引领下,有的教师主动深耕传统文化,开发诗词、书法、传统技艺等课程,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实现了教学能力的迭代,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体验到以己之成长推动他人成长、以己之努力服务时代需求的成就感,它远超物质层面的满足,成为教师提升幸福感的坚实内核。
尊师惠师,提升教师幸福感,不是简单的福利改善,而是关乎教育质量、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投资。以制度为基,筑保障之台;以尊敬为光,燃热忱之火;以成长为阶,铺精进之路;以关怀为泉,润师者之心,方能让广大教师深耕杏坛,为国家和民族培育更多栋梁之才。(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