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逛商场时,我看到一位妈妈,边怒气冲冲往前走,边吼自岁左右的女儿。
小女孩哭得小脸通红,一路小跑着跟在妈妈身后。
她一边哭,一边含糊不清地大喊:“抱一个......抱一个。”喊到最后,成了歇斯底里的尖叫声。
妈妈终于停了下来,生气地看着小女孩。
小女孩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她还是张开双手说:“妈妈,抱一个。”
停顿了几秒,妈妈最终还是把女孩抱了起来。
我们平时带娃,也会发现,就算凶了、吼了娃,他也会哭着要“妈妈抱”。
被骂了还要妈妈抱,难道孩子不记仇?
原因让人心疼。
一:太害怕你不爱他
我们总以为,孩子“记性差”。
明明上一秒还哭得撕心裂肺,下一秒,他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甚至反过来安慰我们、讨好我们、找我们要抱抱。
但真相是,他并不是“忘了”我们吼他,而是潜意识里,太害怕妈妈不爱他。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分析“你吼我是因为你情绪不好”、“就算你吼我你也爱我”这类问题。
他们的脑回路很简单:
你吼我 = 你不喜欢我了。
对任何一个小生物来说,不被妈妈喜欢,可是一件非常非常危险,甚至危及生命的事情。
所以,就算被吼,孩子也不敢怨我们,更不会指责我们。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拉近和我们的距离,让我们重新回到“喜欢他”的状态。
《依恋》一书提到:孩子的依恋系统,是一种天生的“求生机制”。
他一旦感受到安全关系受威胁,就会通过靠近、依附、触摸来“修补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吼他的那一刻,他本能地感受到被推远。他迫切地想要我们抱他,其实就是在说:
“妈妈你别不爱我。”
二:靠我们来修复情绪
我们大人吵完架,可以自己生闷气、找朋友倾诉、看一部剧转移注意力。
但孩子不一样。
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大脑中还没有发展出处理情绪的机制。
被吼了以后,他没有办法靠“想一想”、“分析分析”、“找人诉诉苦”来让自己好受。
他能依靠的,就是我们帮他把坏情绪一点点排解掉。
《情商》中有个“情绪共调”的概念:
孩子的大脑,在早期并不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而需要大人“共情+回应”,来慢慢学会如何面对情绪。
换句话说,你吼他的那一下,像是把他丢到了无边无际的荒漠里。
出于害怕,他会大哭、尖叫、求抱抱来寻求你的关注,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你来安抚他。
孩子不会说复杂的话,也不知道“修复关系”四个字,但他身体本能地知道,只有妈妈的怀抱,最能安慰他。
三:孩子对父母,是一种单向奔赴
“你吼他了,他还来抱你。”这其实,是一种让人心疼的单方面示好。
在孩子的心里,父母的位置太重要了,重要到他宁愿忽略自己的委屈,也不愿意失去你。
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孩子的眼神特别“诚实”。
有时候他不敢靠近你,但眼神会偷偷看你,想确认你是不是还生气。
有时候他明明很委屈,但还是会讨好地拉你的手,说:“妈妈,别生气了,我以后都听你的话。”
这是一种最原始、最无条件的“爱”。
很多父母有个误区:我吼你,是因为你做错了。我是针对这件事,不是针对你这个人。
可孩子听不到这层含义。
在他们的世界里,大人的反应,就是对自己“好不好”的判定。
“妈妈生气了,是我这个人不够好。”
“妈妈不理我,是我不值得被喜欢。”
他会无条件地爱和信任我们,所以,每次被吼、被批评,他首先想到的“是我不够好”,而不是“妈妈不够好”。
但这个过程,对一个还在学习“我是谁”的小小孩来说,是很重的负担。
四:吼了孩子,我们又经常后悔
很多人说:“我也不想吼他,可就是忍不住,吼完又后悔。”
相信我,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大部分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吼孩子其实没什么问题,但吼完后,我们一定要做关系的修复,不能让裂痕一次一次扩大。
①等情绪过去后,主动修复关系。
不要在情绪上头时处理事情,我们可以等情绪过后,和他聊一聊刚刚的事情:
“家里明明已经有相似的玩具了,你为什么还要再买一个呢?”
“妈妈刚刚不该把你扔在那里的,对不起。”
依恋关系,本就是一种破坏后及时修复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及时修复关系,那我们和孩子,才不会越走距离越远。
②分清“行为”与“孩子本人”。
我们可以不满他的行为,但不要攻击他的人格。比如我们不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讨厌。”
可以说“这件事妈妈很生气,我不喜欢你这样做。”
这样,孩子就知道,他做的具体哪件“事”让你生气,而不是他这个“人”不被你喜欢。
③给他情绪命名的能力。
孩子很多时候不懂表达,只会“哭”或“抱”。我们可以帮他表达:
“你很想吃这个冰淇淋,但妈妈怕你肚疼不给吃,你是不是很伤心?”
当他逐渐学会用语言替代哭,情绪恢复能力就会得到成长
④允许孩子“抱回来”。
当他摔倒、犯错、被训后还愿意扑过来求抱,那是一种信任。
抱一抱他,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在告诉他:“我允许你出错,也允许你带着错误回来找我。”
孩子被吼后还来求“抱抱”,这种情况你遇到过吗?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