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网络爆梗,为什么是一碗丝瓜汤
作者:君领天下FCB 来源:阜阳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博主@累子 的“丝瓜汤”视频在过去两周霸占了各大平台的热搜,它很抽象,也很具体,让很多年轻人玩梗玩到欲罢不能。
为什么这么多人被“丝瓜汤”戳中?
因为它指向的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沟通模式。父母习惯以“养生式”语言来解释矛盾,所有情感、冲突和结构性问题,都被简化为身体上的小毛病,然后再用食补来解决。
这种模式的荒谬,正是笑点所在。但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代际关系的紧绷。父母的关心是以饮食、健康的名义出现的,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绪与需求。于是,“丝瓜汤”成了家长爱与管教交织的具象化表达。
作者 | Fleming
编辑 | 程迟
题图 | @累子
如果网络梗有奥斯卡,我宣布“丝瓜汤家族“已经预定了最佳影片/导演/剪辑/女主/男主/女配/男配。
“你这么凶是因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吗?”
“喝点丝瓜汤去一下火气吧。”
“丝瓜丝瓜丝瓜汤。”
……
相信你这段时间在互联网里已经不经意间喝下了几口丝瓜汤。
“丝瓜汤”本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一道家常菜。可最近,它却意外地成了一个网络热梗。起初,博主@累子拍的一系列丝瓜汤段子,是为了用幽默的方式展示一些中式家庭里沟通的现状,但围绕丝瓜汤却传达出一种“精妙”的家庭氛围,经历过的人都能一秒共情其中的无奈和压抑。
最经典的莫过于在双方争执过程中说“肝火旺喝丝瓜汤降火气”这种把结果归结于是对方身体有毛病的操作。此后,由于各种“丝瓜汤文学”语录过于“实用”,被网友开始各种二创整活,使得该梗也随之爆火出圈。
是的,丝瓜汤可以代指一切
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丝瓜汤宇宙的经典语录。当你面对一碗丝瓜汤皱眉时,长辈们的连击技能瞬间释放:
“这丝瓜老了” → “你也老大不小了” → “该找对象了” → “要不去考个公吧 ”→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 → “肝火旺,多喝丝瓜汤降火气”。
短短几十秒,从一根丝瓜绕到人生规划,然后起承转合落点到手机上,最后不忘初心,用一碗丝瓜汤有力收束全文。有力的程度堪比《三体》里二向箔的降维打击。
这套连招的精髓在于无缝切换,每一口汤都承载着祖上留下的古老智慧,每一次反驳都会被解读为“不懂事”,每一次拒绝都是对祖宗的背叛——最终,你会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碗汤,而是一整套价值体系,一整套不容挑战的秩序。
在大多数情况下,长辈们不会直接说“我要你按照我的意思来办”,而是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最普通的控制欲也因此穿上爱的外衣。
网友评论区简直是大型“我家也是这样”现场:
“家里人一直说葡萄吃了好,逼着我吃,但我吃了嘴麻麻的。后面了解到是有些过敏,和家里人说了,以为不会再强迫我吃了,但我妈还是会突然塞一颗葡萄到我嘴里,或者一直买不同品种的葡萄要我吃。”
“他们说在关心我,但是感觉不是真正的关心。我和我妈出去,她一直叫我喝水。但是外面很难找厕所,我就不想喝水。后面我想上厕所,急着找厕所,结果她一边走一边叫我喝点水。”
“从小到大我就不吃香菜,但我家人爱吃,每次放香菜就说为我炒的,美名其曰给你放了你最爱吃的香菜对身体好,我不吃就说辛辛苦苦给我做的饭不吃,说我现在脾气怎么这么大,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关键是我从小就是不吃香菜的,我了她还认为我爱吃香菜。”
这些场景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恭喜你,用一句调侃的话来说,你已经有了“东亚小孩认证”。在这个认证体系里,大部分时间里,你的个人喜好不被信任,你的身体反应可以被质疑,你的选择需要被修正。
长辈们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你不喜欢吃某样东西?那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品尝。你对某样东西过敏?那是因为你体质太弱,需要“慢慢适应”。
毕竟“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等你当了父母就知道了”。
(图/《武林外传》)
“你就是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火气”似乎是万能公式。无论什么争论,只要搬出这句话,瞬间就能将理性讨论转化为医学诊断。这种神奇的转换能力,让多少哲学家为之汗颜。
降火气的。(图/@累子)
它完美地避开了所有需要理性分析的环节,直接将问题定位为“你身体有病”。既然是病,那就需要治疗;既然需要治疗,那就得听医生(也就是家长)的话。
然后网友活学活用,开始把丝瓜汤梗台词大范围搬运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图/@累子)
遇到吵架先倒吸一口凉气;
被别人反驳就说“那你错了”;
遇到别人发脾气就说“你这么凶干嘛”。
(图/@累子)
比起低俗冒犯的梗,“丝瓜汤”既避免了吵架的脏话,又能展现出狠狠的攻击力。
无论对方说什么都可以回复——“你就是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吗?喝点丝瓜汤去一下火气吧”。
丝瓜汤好喝的秘诀是什么?
丝瓜汤梗,也是一种“代际创伤传递”,在@累子新演绎的小剧场中,三句话离不开让大家喝丝瓜汤的“丝瓜汤老奶”也逃不过父亲托梦时叮嘱她多吃“佛手瓜”。
也有网友替长辈们辩护:“我能理解原视频想表达什么,我也不讨厌这个梗。只是长辈这辈人,可能一辈子就待在小地方,没什么话题可聊,只能反复说孩子的事。你会觉得烦,但他们也是真的不知道还能聊什么。”
这段话里,带着一点理解,也带着一点无奈。
很多时候,长辈重复的话题、没完没了的叮嘱,并不是出于恶意。他们聊不来社会热点,也没法理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只好用最熟悉的语言,比如“丝瓜汤”“多穿点”“少玩手机”来维持对话。
可是这种有限的表达,落在孩子身上,往往变成压抑和误解。两代人都想靠近对方,却在各自的语言系统里鬼打墙,长辈觉得年轻人不知好歹,而年轻人觉得长辈不讲道理。
“丝瓜汤文学”的爆火,本质上是一次大型集体疗愈现场。当无数网友发现,原来全天下的爸妈都有同样的台词本,那种“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怪不得有人说,当我每次想家了,我就看看丝瓜汤视频——没错,它确实是童年的味道。
长久以来,许多年轻人都以为这种家庭模式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我真的不够懂事?但当这些经历被集体讨论,然后解构,大家才意识到这不是个人问题。
网友与丝瓜汤“和解”现场。(图/社交媒体截图)
“刚开始看还不太上头,看多了真的觉得很幽默,有一种代际伤痛被看见的感觉,一直都觉得被看见是伤痛被疗愈的开始。”
网友们通过段子和表情包,将那些曾经不敢质疑的权威话语变成了可以调侃的对象。其实,当你能够嘲笑某种权威时,你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它的控制。
互联网总能把沉重的经验转化为轻松的表达,但我们真的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吗?
我们总谈论父母如何爱小孩,但真正的爱应该是尊重对方的选择权,而不是一味否定对方的体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当“爱”成为控制的工具时,它就已经不再是爱了。
但最重要的是,双方都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要做。家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权威和服从。
丝瓜汤好喝的秘诀就是,让丝瓜汤回归丝瓜汤。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坐在餐桌前,面对一碗丝瓜汤时,它真的只是一碗丝瓜汤。没有人需要为自己的口味偏好而感到内疚,也没有人会因为对方的选择而感到被冒犯。
一碗纯粹的、很xuan的丝瓜汤。(图/视觉中国)
直到那一天到来之前,或许我们可以继续用幽默来化解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用坚持来捍卫那些应有的权利。毕竟,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个人都有选择不喝丝瓜汤/苦瓜汤/南瓜汤的自由。
最后,秋天快到了,可以建议餐桌上准备点窝瓜了。
为什么呢?因为窝瓜有一点点暖胃。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