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现场丨钢筋水泥间的“匠心密码”
本报记者 叶小钟 本报通讯员 何建明
清点,中铁建工深汕站项目钢筋班组的焊花划破晨雾。
“小王,这处绑扎间距差𱄾厘米,得返工!”班组长拿着卷尺逐点丈量,他的黄马甲后背早已洇出盐渍。班组现场的“毫米级较真”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中铁建工深汕站项目木工班组的“班前一刻钟”正开得火热。“今天支模高.3米,立杆间距必须按方案来,我盯着!”技术员叶煜凯在纸上画着受力简图,工友们围拢着点头。角落里,刚入职的小林把“临边防护必检查”记在安全帽内侧——这是班组老规矩,每人都有专属的“安全备忘录”。
正午的钢筋加工区,降温喷雾准时启动。焊工班组用“双检制”把关:自己焊完敲开焊渣查一遍,班组长再用探伤仪复核,合格后才挂上牌。
暮色中,中铁建工混凝土班组的“夜光质检”开始了。拿着手电筒照裂缝、测平整度,质检员老周的“三看三摸”手法:看色泽、看气泡、看养护膜,摸强度、摸光洁度、摸边角硬度。“站房的每一寸,都得经得住细瞅。”他边说边在检查表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从晨光里的卷尺到月光下的手电,中铁建工深汕站的班组现场,正用千万个扎实的细节,砌筑着未来枢纽的根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饿虎扑食网»班组现场丨钢筋水泥间的“匠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