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想殖民枷锁 绘就文明多样图谱——智库报告揭示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作者:切尔西德华 来源:阜阳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09评论数:
思想领域的战争没有硝烟。今年以来,随着美国政府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大幅缩编美国国际媒体署,这些机构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其长期以来输出意识形态、推动思想渗透、操纵国际舆论、塑造他国认知甚至阴谋颠覆他国政权的活动不断曝光。不过,美方“自曝家丑”让世界看到的,只是美国全球认知战的冰山一角。
这是《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7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系统性揭露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历史和手段,深刻揭示其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危害。
报告指出,美国施行思想殖民,旨在巩固文化强权、强化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从而构筑霸权体系的深层基石。今天,随着全球南方加速觉醒,美国霸权走向衰落,世界进一步看清美国思想价值体系背后的自私、伪善与“双标”。历史一再证明,任何强加于人的思想模板都终将破产,任何操弄他人认知的图谋都注定失败。
由来已久、无孔不入:揭开思想殖民的灰暗历史
9日,与会代表出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美国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不是征服和掌握经济,而是控制人的头脑”。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文化交流,思想殖民是基于不平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具有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等特点。
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大众传播机构大量涌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新突破,资本和技术流动出现全球化趋势,为信息的全球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美国的思想殖民在全球“大行其道”。
报告指出,事实上,美国思想殖民的种子,早在独立之初就已埋下。18世纪末世纪末,美国以“天定命运”为幌子,发起西进运动、美墨战争等一系列行动,领土在百年间扩张十余倍;发表“门罗宣言”,打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旗号,将拉丁美洲纳入势力范围。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力快速增强,并向世界输出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经济思想,为其日后全面推行思想殖民奠定基础。二战后,美国借“马歇尔计划”将经济援助与意识形态捆绑,巩固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抗苏联。冷战期间,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媒体的“报道”如洪水般涌向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自由世界”的“神话”。
冷战结束后,美国变本加厉,以所谓扩展“民主”和“自由”等名义,颠覆多国政权。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将“反恐”塑造成全球议题,借机输出价值观和发动战争。近年来,在霸权焦虑驱使下,美国更是升级认知战,利用人工智能操控信息流动,谋求塑造于美有利的全球认知。
美国一方面向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一方面有目的、有意识地解构非美国思想、压制他国本土文化,着力营造对美国的精神依附和服从意识。一边扩张性“建构”,一边毁灭性“解构”,美国两手花样不断,思想殖民的“成效”也远超之前的任何殖民帝国。
盘根错节、隐蔽操纵:拆解思想殖民的实践体系
9日,与会代表出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报告指出,支撑美国思想殖民的是一个盘根错节、高度协同的体系,如同一张覆盖全球的无形之网。
——不断演进、纵深拓展的战略体系。美国的思想殖民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目标愈加精准,手段也愈加隐蔽。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向全世界讲述美国故事”的“宣传战”,世年代后利用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信息拼接和议程设置来影响舆论的“信息战”,再到“9·11”事件后,将国家外交、军事和宣传体系融为一体,以推广“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思想战”,其战略不断深化。如今,这一战略已升级为旨在改变目标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的“认知战”,操作手法更加隐蔽,攻击范围更加广泛。
——多元协同、勾连合谋的组织体系。操纵这张思想殖民大网的是一个多层次的行动网络,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盟友协作”的合谋特点。美国国会、国务院和情报机构是总指挥,负责战略规划与资源调配。各类社会行为体各司其职:媒体负责制造舆论声势,一些智库提供理论包装和“炮弹”,一些非政府组织则扮演关键的“白手套”角色。美国还与盟友协同作战,形成思想围剿的合力。
——虚伪“双标”、瞒天过海的价值体系。美国思想殖民的核心是推销一套精心包装但充满伪善与“双标”的价值体系。它将美式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美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并以此为旗号干涉他国内政。如今,这些价值观因美国自身严重的金钱政治、种族歧视和社会撕裂而褪色,曾吸引全球无数人才的“美国梦”,也被更多人认清是“裹着糖衣的认知操控工具”。
——多重渠道、立体灌输的传播体系。美国拥有一套立体传播矩阵。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传统新闻媒体利用其信息垄断优势,长期主导国际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通过跨国传媒集团遍布全球的影视、出版和娱乐网络,将美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植入文化消费品中;进入数字时代,美国更是凭借对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的控制,以及对脸书、X、优兔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绝对影响力,利用算法和数据精准推送信息,编织信息茧房,塑造用户认知。
——多种形态、隐性渗透的内容体系。美国思想殖民通过创造流行文化“吸引大众”、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操控话语叙事“自我美化”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传播。好莱坞电影通过“英雄主义”叙事将美国塑造为“世界秩序捍卫者”;电子游戏模糊军事与娱乐的界限,向玩家灌输“美军行动天然正义”的预设;各类流行文化品牌则以“美式生活”为载体,通过全球化扩张消解本土文化认同。此外,美国还通过一系列“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在全球知识精英中培育亲美力量,使之成为传播美国意识形态、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重要支点。
——软硬结合、挟制垄断的技术体系。技术霸权为美国思想殖民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硬件”层面,美国及其盟友长期垄断全球通信卫星、海底电缆等核心通信基础设施,使其能够选择性地切断或干扰目标国家的信息通道。在“软件”层面,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挟制,使其能够通过算法推荐、内容审查和账号封禁等手段,对全球信息流进行“微观调控”。美国还积极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纳入其战略体系,意图垄断未来认知塑造的技术制高点和规则制定权。
制造动荡、摧毁文明:细数思想殖民的国际危害
9日,与会代表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阅读《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文化思想的传播交流,有助于推广进步的理念、知识和技术。不可否认,美国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曾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纵观美国历史、统观美国言行,始终无法摆脱丑陋而腐朽的“殖民主义”内核,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灾难无法计数。
——侵蚀意识形态,颠覆他国政权。意识形态入侵是美国思想殖民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之一。美国通过多种秘密手段在目标国家植入美式价值理念,以此瓦解社会共识、扰乱民众思想、制造内部对立,直至最终实现“和平演变”,颠覆合法政权。美国作家威廉·布鲁姆在《民主:美国最致命的输出》一书中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试图推多个外国政府,粗暴干涉至个国家的选举。
——嵌入认知楔子,挑拨地缘冲突。为了自身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经常扮演“混乱制造者”的角色,在不同国家、族群和文明之间散布政治谎言,以挑唆对立、煽动分裂,最终坐收渔利。为了给发动伊拉克战争制造理由,美国媒体设置“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议题,实施了长达数月的舆论轰炸,旨在将谎言塑造为“国际共识”。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军掘地三尺也未能找到任何相关武器,只留给伊拉克人民无尽的创伤与动荡。
——摧毁精神独立,培育亲美势力。思想殖民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其对一个国家精神脊梁的侵蚀。在长期的思想渗透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精英群体被“洗脑”,丧失精神独立,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他们将美国视为唯一的标准和榜样,主张全盘西化,甚至丧失基本的人格国格,在关键时刻成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和“带路人”。这种精神上的依附,导致一些国家对美国的霸凌行径形成“隐忍退让”的惯性,误以为妥协顺从就能换来美国的“仁慈”,丧失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勇气和能力。
——强植西式道路,干扰自主发展。在经济发展领域,美国常常披着学术外衣,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强行移植其经济思想和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国家掉入“发展陷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鼓吹“新自由主义”理论,炮制“华盛顿共识”,强调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诱迫一些拉美国家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实施一系列不符合其国情的改革。实践证明,美西方的政治经济理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水土不服”,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停滞衰退、民生凋敝。
——瓦解文化自信,加剧文明冲突。思想殖民的最终目的,是瓦解他国的文化自信,摧毁文明的多样性,将世界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单一价值体系。在思想殖民的作用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文化失语症”,对西方理论产生深度依附,丧失了用本土话语解释本土现象的能力。基于根深蒂固的“美国中心论”和“文明等级论”,美国还经常将文化差异放大为文明冲突,刻意挑动不同宗教、民族和地域间的矛盾。
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加速觉醒,打破美国思想殖民枷锁、实现精神独立自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一员,中国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和各国人民共同心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主张,为各国打破价值迷信、摆脱思想依附、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当。当思想殖民枷锁被彻底粉碎,文明交流互鉴星火燎原,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新形态必将破茧而出!一个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文字记者:何小凡
视频记者:曾维 孙敏
海报设计:李权
统筹:刘赞、耿学鹏、任正来、孟洁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