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记者徐壮、杨湛菲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浓墨重彩的“十四五”文物篇章。
坚持保护第一
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发布会上,饶权公布的一组数字令人振奋。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当前,我国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
文物保护立法实现重要突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可以说,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深化考古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饶权说:“‘十四五’时期,奶茶视频APP深刻把握考古工作的重大使命,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回答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一重大命题。”
实证文明起源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有力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本建设。
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文物考古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饶权透露,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将召开,全面总结“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谋划“十五五”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
赋彩美好生活
“十四五”时期,我国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基本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我国博物馆事业实现蓬勃发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总结道。
此外,革命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3000家,年均举办革命、建设、改革主题展览超过3000个,6亿人次观众走进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越来越多的人深情回望历史,感受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针对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乔云飞表示,正积极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和热门博物馆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方面增强供给能力,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另一方面提升服务质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
增进人文交流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时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表示,“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此外,由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我国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解冰展望:“奶茶视频APP将继续以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归途’为‘征途’,进一步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安排,协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动更多文物‘回家’。”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