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42/c5b84/72864.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向上曲线”背后的“活力密码”

曹社之谋网曹社之谋网

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向上曲线”背后的“活力密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郭韶明

见习记者 席聪聪 菅浩云

在武汉市经开区,平均118秒即有一辆“岚图”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在宜昌,3年建成智算3500P、在建算力11600P,大数据及算力产业正异军突起;在鄂州,“空中出海口”花湖机场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104条,一张“买全球、卖全球”的货运航线网加速铺展……8月下旬,“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湖北,一幕幕“新”潮涌动,为高质量发展汇入澎湃动能。

不久前,湖北省公布了一组数据:近年来,全省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提前一年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今年上半年,湖北省GDP增长6.2%,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全国靠前、中部领跑,“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活力湖北”的背后,科创高地、“归雁”效应、人才培训等成为关键词。

在武汉经开区岚图汽车工厂,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安装汽车配件。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摄

地处武汉市西南方向的武汉经开区,集聚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工厂及1400多家零部件企业,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年均整车产销近百万辆。正是凭借不断完善的全产业链与持续的创新活力,“中国车谷”正加速驶向全球汽车产业新高地。

东风汽车旗下的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是“中国车谷”活力发展的缩影。“岚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掌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讲解员黄鑫毅介绍,公司在新能源整车平台、电子电气架构、车身、底盘等领域行业领先,其武汉工厂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5G+工业互联网全覆盖。自2020年7月品牌发布以来,岚图发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56128辆,连续4个月破万辆。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湖北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64家,汇聚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名技能人才。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湖北科创答卷亮眼:今年上半年,产出全球首款北斗全频点高精度芯片、全球最高强度平顶脉冲磁场、全球最快磁悬浮技术等1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全球首台高速高精智能重型机床等3款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

不断优化的双创环境,助力越来越多的科创先锋,在这里实现了与城市未来的“双向奔赴”。

“入驻园区后,奶茶视频APP得到了租金减免、政策宣讲、上下游产业链资源链接、专家辅导等多维帮助……”8月25日,在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武汉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90后在读博士生王杰说。

在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武汉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90后在读博士生王杰介绍创业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菅浩云/摄

读研期间,王杰加入学校实验室,致力于气体传感器研究;读博后,他专注于氢能方向的研究,联合团队实现耐高温氨气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作为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团队研发的高温气体检测电子陶瓷芯片,使得氨气和氮氧化物的检测精度达到了百万分之一,可应用于汽车与工业气氛测量等领域。

2024年底,公司入驻园区,技术成果顺利转化为实际产品,在国内环保设备龙头企业中开展替代进口验证,获得好评。

“园区内,像谦达智能这样的双创团队还有许多。”园区运营方负责人徐杰介绍,2022年,共青团湖北省委、东湖高新管委会、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联合共建这一示范园,园区以企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实现“资金、市场、技术、人才”资源链接和融通。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举办351场双创活动,平均每周至少两场活动,服务大学生创新实践2万人次。孵化企业(团队)254家,涌现出慧观生物、创现科技等一批明星企业;其中,在校大学生及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61家,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

在位于江汉平原的沃野,科技的力量则让小龙虾从“一季红”走向了“四季鲜”。

8月26日,在潜江后湖管理区张家窑一处池塘里,养殖户李福建划着小船收起一笼笼小龙虾,随后操作无人机投撒饵料,水面泛起点点微漪,“我有33亩虾塘,自己打理,每亩年均收入1万元。”阳光下,李福建黝黑的脸上汗珠细密,眼里是掩不住的笑意。

湖北潜江,农户正在塘里收小龙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摄

李福建的虾塘,位于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窑“四季有虾”试验示范基地。“正是因为有了‘四季有虾’这一技术,我养虾收入翻了一倍。”李福建说。

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介绍,2000年左右,潜江开始养殖小龙虾,传统的养殖方式是春季投苗,夏季集中上市,秋冬几乎空档,导致市场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大,农户收入周期短。

2022年底开始,研究院从池塘设施改造、发酵饲料研发、生物物质循环技术突破等多方着手攻关,成功实现“四季有虾”目标。

湖北潜江,“四季有虾”养殖示范基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摄

“眼下,潜江龙虾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已经成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的‘金名片’。”潜江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就业指导科负责人刘傲介绍,当地小龙虾产业链上,涵盖分拣工、品虾师、养殖技术员、带货主播等多个岗位,目前全产业已带动20多万人就业。

产业兴则就业兴。公开数据显示,连续4年,湖北省新增就业超过90万人。而曾经,这一中部省份是劳务输出、“人才外流”大省。如今,在政策红利、产业基础和乡情纽带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湖北多地正迎来一场场“归雁”热潮。

8月27日,天门悦姿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智慧工厂产量总看板”上的数据跳动,37岁的刘丽红正为一沓女裤一一绞边。

湖北天门服装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制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摄

3年前,刘丽红从广东的制衣厂回乡,“现在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我老公也在这里的服装产业园当货车司机。回来后,奶茶视频APP能更好地照顾老人、孩子了。”

作为天门服装电商返乡创业的领军企业,成立于2019年的悦姿服饰,2024年服装产量超1000万件,产品销往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年产值5亿余元。

公司位于天门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基地内面料区、辅料区、生产加工区、电商直播区、智能云仓等功能板块一应俱全,涵盖服装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需求在基地可以得到‘一站式’满足。”悦姿服饰行政主管徐蒙介绍,今年公司预计年产服装量将达2000万件。

湖北天门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展示的布料。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菅浩云/摄

悦姿服饰的蓬勃发展、刘丽红等的返乡,是天门“服装电商+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热潮的一个缩影。

天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兴起南下务工做服装热潮。近年来,天门以规划引项目、以项目聚产业,先后出台17条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持续推动服装电商产业从“零星散落”迈向“集群发展”,“家家织衣、户户带货”成为这里的日常。

为解决用工缺口,天门实施“服装电商千人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主播、营销、设计、缝纫加工等相关专业人才近3000名。

“全市服装电商从业人员已达16万人。”天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天门市服装电商市场主体达7000户,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近3年已累计吸引约10万人返乡扎根。

在随州市随县,一朵小香菇正撬动大产业——300余种香菇及其精深加工产品,跨越重洋香飘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要升级,人才是关键。2023年开始,随县人社局累计开展香菇种植工定向培训210余期,培训超1.2万人次,将传统菇农锻造成掌握智能温控、四季出菇等20余项现代技术的产业工人。同时,制定全国首个香菇种植工职业技能标准,构建起“选育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湖北随县人社局制定了全国首个香菇种植工职业技能标准,并编写了专业培训教材。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摄

在这股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不少老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心愿。38岁的赵荣目前在当地香菇种植基地从事无菌接种工作,每月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

此前,赵荣在广东一家塑胶厂打工。返乡后,经过10天的免费培训,她顺利成为种植基地的一名员工,“工厂离家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可以陪伴亲人,真好!”

随州香菇博览馆中,菌棒中生长出来的蘑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韶明/摄

香菇作为随县的支柱产业,带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前,全县约10万农户从事香菇种植;2024年,从业人口稳定至30万人左右。

天门的“衣”、随县的“菇”,正是湖北以特色产业撬动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业的生动写照。来自湖北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省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6.13万个,同比增长16%,带动就地就业16.4万人。

赞(981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曹社之谋网»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向上曲线”背后的“活力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