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有必要围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平正义理论以及中国本土化公平正义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展开等主题,讲好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叙事,书写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公平正义篇章。

有传统理论家热衷于寻求一种永恒而绝对普遍的公平正义理论,并将其塑造为标准化的公平正义公式与法则。现实中,这种公式化的公平正义理论往往既不具有有效性,也不具有适用性。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批判和否定这种绝对的、永恒的、抽象普遍性的公平正义观念。恩格斯明确指出,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社会运行机制和分配结构不同,社会财富、资源占有与分配形式也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公平正义问题及其根源。

所谓绝对而永恒的公平正义理论不能适用于日益复杂且多元的当今中国社会。新时代,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求认清公平正义理论的现实转换、问题转换、理论形态转换的内在要求,积极构建与完善中国本土化公平正义理论。

公平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也是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开拓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实践,创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内容、形式,为积极构建与完善中国本土化公平正义理论提供了实践根基。

比如,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公平正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知力不断提升,对公平正义的内容要求更加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对公平正义形式的要求更加丰富全面。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公平正义问题及其根源发生了重大转换,根源集中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如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问题,成为公平正义能否实现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进一步看,人民主体、共享原则、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相互塑造、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以人民为主体、以共享为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本土化公平正义理论。

第一,以人民主体为基础。

为了谁的公平正义,以谁的标准来评判公平正义,是公平正义理论的首要问题。人民主体体现了中国本土化公平正义理论的主体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人民群众是当今中国公平正义的实践主体、受益主体,也是评判主体。当今中国公平正义理论同人民主体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的评判为根本标准,从而可以超越个体利益纷争的困扰,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共识,增强利益认同,扩大利益交汇面,妥善处理利益分歧和矛盾,自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的、合理的利益诉求,打造利益共同体。

第二,以共享为规范原则。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进公平正义不仅可以从财富分配的视角来理解,也应当从发展成果共享的维度来把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奶茶视频APP党推进公平正义的重要目标。

第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要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需要公平正义的规范与引导,也包含和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内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也不是盲目主张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寻求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与正确共享。这赋予公平正义新的内容要求和时代特征,也是中国本土化公平正义理论现实展开的生动体现。

(任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阜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