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红月亮”是一次有趣的科普
作者:这是23号 来源:阜阳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0评论数:
刘纯银
秋夜天穹,奇景再现。据9月8日央广网报道,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一场全国可见的月全食天象如期而至,夜空中的月亮悄然“变脸”,呈现出神秘的“红月亮”景观。这是自2022年以来我国首次可见的月全食,从初亏到复圆持续三个半小时,其中全食阶段(食既到生光)长达82分钟,不少媒体和天文机构进行了全程直播,通过清晰的镜头语言和专业的科学解说,将月食过程呈现给公众。
长期以来,民间关于月食的各种谣言和迷信说法层出不穷,不仅误导公众,更阻碍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此次全程直播用科学和事实说话,直观展示了月食的形成原理: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地球影子会逐渐遮挡月球;进入全食阶段时,只有部分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后照射到月球表面,呈现出暗红色。
这场直播好比一堂生动有趣的天文科普课,当人们通过高清镜头亲眼看到月球如何一步步进入地球影子,又如何因大气折射而变红时,科学就变得有意思起来,激发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前几年,我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以及文学作品《三体》均在网络掀起了天体知识学习热潮。同理,一次月食直播,无疑也可以凝聚起很多人的求知热情。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以直播形式开展科普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比如,近年来,依托我国空间站的“硬核”条件,奶茶视频APP的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来自“天宫课堂”的科学教育,很多以往全靠想象力的实验过程,有了直观的展现;《假如国宝会说话》等系列文保节目,通过有趣的方式,让冰冷枯燥的考古知识有了更多拥趸……这些都凸显了科普工作正在向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方向发展——只有让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好玩,才能在更多人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一次月全食直播,既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一举多得。期待未来有更多科普活动,用科学之光回应民众的求知欲。当科学成为大众认识世界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选择,相信科学、认可科学、利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必然推动社会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