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追梦丨景泰蓝,铺展中国韵
人民日报记者 施芳
4根景泰蓝装饰立柱、一组古代工匠制作景泰蓝的壁画……从北京地号线景泰站出站,在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钟连盛的带领下,走进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元代传入中国,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釉料颜色以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景泰蓝造型雄浑、纹样繁复、色彩清丽。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件华丽精美的景泰蓝,制作起来可不容易。
珐琅又称为艺术搪瓷。搪瓷制作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涂覆在金属基(坯)体上,通过烧制使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
“制作一件景泰蓝作品,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个步骤。”钟连盛介绍。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装饰工序,需要使用专用镊子将铜丝照图纸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到胎体上去。图案的精巧体现在毫厘之间,一道工序往往耗费几十个小时。“花瓣尖的弧度非常小,只能用指甲使劲顶出来,成品才更逼真。”钟连盛说。
釉料的配方是景泰蓝最大的秘密,钟连盛介绍,并不是把矿物颜料拿来就用,而是要按比例混合,经过高温才能烧制出丰富的釉色。经过持续开发,目前已有种釉色。
胎体填满釉料之后,要放到摄氏度炉温的高炉中进行烧结,使砂粒状固体釉料熔化。由于烧结冷却后釉料收缩幅度低于铜丝,就需要再次填釉、再次烧结,整个过程要重复三四次,直至纹样内填釉料与掐丝纹相平。
在大众印象中,景泰蓝造型奇巧瑰丽,但实际应用场景却不够多元。景泰蓝想要与时俱进,创新必不可少。
一个特殊的大单,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用景泰蓝制作酒店的室外喷水池,可行吗?
将景泰蓝从室内“搬”到户外,从设计到制作,乃至与室外环境融合都是难题:对于传统景泰蓝来说,长度超过一米的器形很难烧制,而喷水池总面多平方米;大面积的着色、烧制,表面很容易出现“崩蓝”或者“砂眼”,次品率高……创新之路,困难重重。
经过反复设计研讨,钟连盛和团队决定将作品分为多个部分分别烧制,运用花朵的层叠遮挡接缝,保证品质。最终,这座名为“花开富贵”的喷水池,以红黄为主色调,牡丹、月季、菊花等数十种花卉与枝叶层层叠叠,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花开富贵”的成功,给景泰蓝的应用带来新的突破。此后,钟连盛和团队在厂领导的带领下相继完成首都机场专机楼、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集贤厅等重要场所的装饰工程。釉色铺展中国韵,由他参与设计、制作的“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盛世欢歌”景泰蓝瓶、“四面方尊”大型赏瓶等作为国礼亮相国际舞台,成为熠熠生辉的中国名片。
“工艺当随时代。只有不断创新,老字号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钟连盛介绍,近年来,公司平均每年推多种新产品。无论是恢宏大气的重器,还是精巧实用的装饰品,都在讲述景泰蓝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