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一本相声演义,捅了三个马蜂窝,差点害得自己“名声尽毁”

“谁能做出那种背弃师门的混账行为”,毫无疑问指向的是曹云金。
《相声演义》通篇未曾点名曹云金,却处处影射其行径。
新书引发争议
郭德纲再度推出新作,书中除了讲述一些抽象的理论之外,更多是在影射曾经伤害过他、排挤过他的人。
没人能说得清,这本书究竟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仅仅为了自我宣泄。
该书一经发布,观众便提出了三点质疑,每一条都切中要害。
首先是价格问题,《相声演义》标价79元。
这只是一本非专业作家创作的小说,尽管郭德纲在相声领域是权威,但在小说写作方面,最多只能算门外汉。
他结合个人经历创作了一部作品,却敢标价79元,不知是出于何种自信。
当然也有读者表示,只要书上有“郭德纲”三个字,花79元也值得。
但这种购买行为更像是粉丝效应,而非真正出于对内容的兴趣。
这就像追星族收集偶像周边一样,哪怕几百甚至上千元都有人愿意掏腰包。
可这样一来,书本身的价值就被稀释了。
虽然实际售价为56元,网友仍普遍认为定价偏高。
不过也有资深曲艺界人士评价,这本书堪比行业指南,书中对相声界的细节刻画入木三分,值得细读。
话说回来,价格由出版方决定,读者觉得贵可以选择不买,毕竟买卖是双向选择。
除了定价问题,还有人批评封面设计欠妥。
郭德纲素来以学识渊博自居,平日里喜欢舞文弄墨,就连发微博也偏爱文言文风格。
然而这本书的书名“相声演义”四个字中,“声”用的是繁体字,“义”却用了简体字。
有出版业内人士指出这属于“不专业”,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疏忽所致,这种繁简混用确实令人困惑。
这样一本书,封面设计粗糙,内容空洞,发售三天仅售出300多本。
看来郭德纲这块金字招牌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饭该是你的,别人抢不走。
而有些你不擅长的领域,也没必要硬往别人碗里抢。
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有人质疑《相声演义》是他人代笔完成的,如果属实,那事情就更有意思了。
代笔质疑
熟悉郭德纲的人都知道,他创作过不少广受欢迎的相声作品。
他的评书作品也多为亲自搜集整理。
比如他创作的《济公传》,在评书界不乏讲述者,但内容与他的版本大相径庭。
正如他在表演中调侃的那样,“我这《济公传》你听完回去网上绝对搜不到一模一样的”。
正因他有这种原创实力,才赢得观众心甘情愿购票观看。
因此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具备创作才华,不管内容真假,只要有观众愿意看,就是成功的作品。
但他从未一次性创作过几十万字的小说,最多只是写写相声或评书段子。
而且他日常事务繁忙,德云社涉及相声、京韵大鼓、京剧等多个领域,郭德纲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写长篇小说?
因此外界普遍怀疑这本书是代笔之作。
但在此必须指出,提出这种质疑的人,简直信口开河,毫无根据。
众所周知,“不了解全貌就不应妄加评论”,为何到了郭德纲身上,就能随意揣测呢?
只要认真阅读《相声演义》讲述了什么内容,就知道这不是代笔能写出的作品。
简而言之,《相声演义》讲述的是军阀之子窦天宝的故事,从富家子弟沦为街头艺人。
他起初不愿面对现实,挥霍无度,直到家产耗尽才另谋出路,投身天桥说书唱戏。
结识了许多业内名家,其中三场重头戏分别是“天桥撂地、巧斗恶霸、抗衡行会”。
经历重重磨难后,他终于领悟人生真谛,在朋友帮助下走出困境。
从表面看这是旧时艺人成长的缩影,但窦天宝的经历与郭德纲本人有着惊人的相似。
比如窦天宝家道中落、成为江湖艺人的设定。
郭德纲虽非显赫出身,但初入行时的生活同样艰辛。
他们都对曲艺怀有深厚感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始终坚守梦想,投身相声事业。
最精彩的部分是“天桥撂地”,书中窦天宝经历过的场景,
现实中的郭德纲也曾在天桥、街头演出,那种最原始的表演形式——站在路边说几个小段,靠观众打赏维生。
至于“巧斗恶霸、抗衡行会”,熟悉郭德纲早年经历的人都知道,他曾经锋芒毕露,与同行矛盾不断。
其实并非他刻意制造冲突,而是多年来始终遭受不公待遇,长期被同行压制。
若非他始终坚持信念,如今便不会有郭德纲。
所以他变得像刺猬一般,是环境所迫,不得不武装自己。
幸运的是,他在奋斗过程中结识了不少朋友,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例如张文顺老先生,以及搭档于谦。
他们陪伴他创办北京相声大会,一步步将德云社发展壮大。
最后想说,完全不必质疑《相声演义》是否为郭德纲亲笔,因为这本书实质上就是“郭德纲自述”。
至少有一半内容源自他的亲身经历,除了他没人能写出如此深刻的感悟。
此外,德云社曾有一档节目也叫《相声演义》,与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当节目中响起那句:“谁能干出那种不认师父的王八蛋的事!”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德云社有个“背叛师门”的叛徒叫曹云金。
归根结底,郭德纲这本书无论定价几何?封面设计如何?内容本身是经得起检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