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7 来源:东飘西荡网作者:凯丽之家淘宝屋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2年,在那个还没多少人拿相机拍日常的年代,一张合影悄悄定格了历史。
照片里的梁思成,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身子略显单薄,而站在他身边的林洙,脸庞圆润,笑意盈盈,浑身都透着一种掩不住的幸福。
林洙,1930年代出生的姑娘,书香世家长大,自小聪明伶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
别人放学后去玩,她常常窝在书堆里不肯出来,中学时,她已经能翻阅外文小说,能把句子翻译得又顺又美。
她的老师评价过她,说她脑子灵,心思细,尤其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换句话说,她是那种在语言和文学上有天赋的人。
后来,她走上了翻译和文学写作的道路,和很多只会“直译”的人不同,林洙的翻译带着呼吸感。
她喜欢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节奏,让文字既准确又优美。
1948年林洙年龄20岁,高中毕业后,非常憧憬着去清华先修班学习深造,一是因为父亲和林徽因以前就相识,二是和林徽因的娘家也有一些渊源。
父亲便写信给林徽因,托付她帮忙多关照一下林洙,林徽因接到信后,便把林洙接到家中,亲自为她补习功课,也就是这时,她认识了梁思成。
1949年夏天,林洙和梁思成的学生,也是清华建筑系助教的程应铨结婚,婚后两人共同生育两个孩子。
但是后来的时候程应铨在动荡的年代政治蒙难,林洙和他离了婚,后来在林徽因过世后,林洙便在清华建筑系担任资料馆管理员。
林洙开始帮梁思成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工作闲下来的时间,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无所不聊,林洙变得外向起来。
1955年林徽因离世,这对梁思成有很大的打击,但是好在林洙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边,安慰他,帮他慢慢走出阴霾。
1956年,林徽因病故后,梁思成与儿子、女儿一家的全家福合影照片,镜头中左边的是女儿梁再冰、女婿于杭一家。
右边是儿子梁从诫、儿媳周如枚一家,一家人的团聚,也让丧偶一年的梁思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相处了几年后,终于有一天,梁思成鼓足勇气,给林洙写了一封“申请书”,意思是,林洙的出现打破了他多年的孤寂。
给了他莫大的幸福,让他久违的感觉到了温暖...梁思成正式申请成为林洙的伴侣,希望林洙能够接纳他。
林洙读信的时候,梁思成仿佛像一个孩子一样的局促不安,怕突如其来的告白会吓到林洙。
看到这一幕的林洙百感交集,她也被梁思成浪漫的文字感动得潸然泪下,她情不自禁扑倒在梁思成的怀里,任泪水肆意流淌。
1962年,已经61岁的梁思成和林洙结婚了,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彼时的他已然是学界泰斗,在建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备受尊崇。
可是在生活里,他是孤独的,前妻林徽因去世多年,留下的空白无法轻易填补。
但是林洙,那年刚三十出头,有人不理解:两人差了近三十岁,这算什么缘分?
可感情的事,外人真的很难评判,梁思成需要陪伴,需要有人懂他,照顾他,而林洙,也许是被梁思成的学识和气度打动。
新婚的他们,在镜头前露出了真切的笑容,林洙的脸圆润,洋溢着喜悦,那种被珍惜、被呵护的感觉写在脸上。
而梁思成,看似安静,却在眼神里透着久违的满足,尽管外界有很多不好的言论。
很多人以为林洙嫁给梁思成,意味着她只需要当一个“贤内助”,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梁思成那几年身体一直不好,常常需要细心照料,林洙干好几份活,把他的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还把生活照顾的很好。
她不仅仅是妻子,更像是助手和守护者,在梁思成眼里,她是能和自己对话、理解自己学术价值的人。
别忘了,那可是60年代。社会动荡,知识分子处境艰难。林洙和梁思成的婚姻,并不是简单的安逸,而是要在风雨里共同承担。
可能对于一个60岁的对建筑事业几乎痴迷的老年人,说他是为了爱而结婚好像有点不太妥当。
他和林洙的婚姻,更像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面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但是在林洙心中,梁思成给她的关心和热情已经足够多了。
梁思成看着像很严肃的人,但事实是,梁思成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肚子里装着讲不完的小故事和笑话,总能逗林洙开心。
在林洙面前,梁思成既不会刻意的提起林徽因,也不会刻意回避不谈,1963年的春天,有天中午,林洙等丈夫一起吃饭。
结果梁思成下午一点捧着一盆仙客进门了,吃完饭他拉着林洙的手,坦诚的说自己去给林徽因送了两盆花,并且询问林洙生不生气。
林洙明白林徽因在梁思成心里始终占据着一部分位置,但是她也理解丈夫的深情。
其实,林洙所认为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很长久,他们结婚没多久就是特殊时期,梁思成在那个时候即使一无所有了,林洙也没有离开他。
那个时期,梁思成遭遇了很多困难,比如工资停发了,身上没有存款,患上心力衰竭,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住院治疗了。
于是林洙便一人扮演很多角色,一边是贴心的妻子,一边是细心的保姆,还是护士和理发师,全身心投入的照顾着梁思成。
在梁思成与林洙的婚姻里,他们相互依存,彼此支撑,对梁思成而言,林洙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温暖陪伴。
在他艰难的岁月里给予慰藉,而对林洙来说,梁思成是她面对强压与困顿时的坚强信念和骨气来源。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林洙展现出的非凡定力和豁达心境,正是梁思成给予她的力量。
60年代末,梁思成饱受折磨,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林洙始终陪伴在身边,直到他最后的时光。
梁思成紧紧拉着陈占祥的手,语气极为恳切地说:“这些年,多亏了林洙。”
短短的一句话,表达着他对林洙深切的感激和高度认可,看似平凡的表达,体现了林洙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意义。
她在那段岁月里,付出的耐心和毅力,不是几句闲话就能否定的,梁思成去世后,林洙的人生进入了另一种轨迹。
林洙学的是档案学,建筑学不过是她的爱好,梁思成离世后,她没有再找新的伴侣。
从梁思成去世那时开始,她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里,她的生活基本上每一处都和梁思成相关。
她日夜沉浸其中,不停地翻阅梁思成的各类作品、笔记和资料,试图更深入地了解他。
她不仅看梁思成的书,还广泛的了解他人研究梁思成的作品,不管是赞扬的话,还是批评的话,她都欣然接受,然后用心琢磨。
她没有退居幕后,而是继续在文学与翻译的道路上前行,但是,关于她的议论也从未停歇。
有人尊重她,说她在梁思成晚年带去了温暖;有人质疑她,觉得她在历史人物
可林洙很少为自己辩解,她的回应方式就是:继续写,继续翻译,继续用作品说话。
要知道,林洙可不是只有“身份标签”,她在文学上的造诣,本身就值得一提。
她翻译的作品,文字清新自然,没有生硬的痕迹,读她的译本,常常感觉像在听一个朋友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艰涩的外文。
她写的散文,也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她手中的笔,把平凡的生活写的细腻,在小小的情景里抒发感情。
遗憾的是,很多人只盯着她的个人关系,却忽略了这些作品的价值,晚年的林洙,没有再去解释过去。
梁思成生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林徽因身后更是名声远扬,在这耀眼的光环之下,既无高学历也无显赫地位的林洙。
后半生注定只能隐匿在光华背后的暗影里,默默付出,不争不抢,她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该做的。
几十年来,身边不少朋友一见到林洙,就忍不住感慨:“你命好苦!”为啥这么说呢?
原来她和梁思成一起生活的日子,大多都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可林洙却不这么想,她坦然表示。
自己从没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反倒打心底里感谢命运,觉得是上天特意给她安排了这样的角色,让她经历这些。
她像是选择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她继续写、继续译,偶尔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始终保持安静和自持。
林洙的一生,无法用简单的好坏来评判,她是妻子,是作家,是翻译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女性。
人生不止是外界的眼光,更多是自己的选择,幸福的瞬间值得珍惜,即便之后充满风雨。
历史人物身边的“她们”,不应只被当作符号,而应被看作独立的个体。
参考资料
新京报: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我感到非常幸福 2013-07-30
西安晚报:林洙承受舆论压力嫁给梁思成 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 2009-12-25
举报/反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