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发展的重要“密码”

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6日发布的《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认为,作为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从而增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社会凝聚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密码”——做大“蛋糕”同时注重分好“蛋糕”,分好“蛋糕”反过来又推动“蛋糕”做大,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实力不断跨越新台阶。

中国开展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践,为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观察窗口。其中,也蕴含着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难题的思路,能为很多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6月8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村拆除前村貌(新华社记者贾立君摄);下图为2024年2月7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新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新华社发

“以前根本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山东省东明县沙窝镇尚庄新村村民聂元记,如今住上了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房内装潢、家具、供暖、供排水等与城市家庭别无二致。而在村居搬迁之前,由于地处黄河滩区,这个村常遭遇水患,房屋陷入“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恶性循环,很多村民常年在贫困中无法自拔。

为彻底解决黄河滩区居民安居问题,山东2017年开启黄河滩区迁建工程,至2021年全面完成,累计投资371亿元,约60万名山东黄河滩区群众圆了期盼多年的安居梦,走上更为宽广的致富路。

经过世界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中国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

“分析中国减贫实践,可以总结出诸多经验,其背后蕴含着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学涛说。

2025年2月25日,在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村民操作旋耕机翻耕芥兰绿肥。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着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湖南省沅江市四季红镇阳雀洪村在七八年前还是一个“落后村”:田地少、水患多,村民“靠天吃饭”收益差,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垃圾、污水随处可见。然而现在村里面貌一新,道路干净整洁,两侧树木笔直挺立,一方方稻田规整有序,稻虾种养面积超过1500亩,年综合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2024年突破35万元……

“在乡村振兴各类政策支持下,奶茶视频APP充分立足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发展思路越来越宽,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阳雀洪村党支部书记刘自武说。

今年7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中英文智库报告《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创新》指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存权保障”到“发展权赋能”,中国将“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摆在最紧要、最突出的位置,构建了一整套“生存—发展—尊严”的多维度减贫共富体系,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完成“小康”“大同”等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当代诠释。

2024年11月8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三溪镇的农村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始终将“人民福祉”置于政策制定的核心位置,大力促进就业、医疗、教育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稳定,提升广大低收入群体收入,也为中国生产、投资、消费等各方面提供了更大“基本盘”和动力。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世界诸多国家突破发展瓶颈迈向现代化提供启示。

亳州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