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既需要用战略定力稳根基,也需要用创新智慧开新篇。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创新的思维、民主的方式、协商的办法、会诊的机制、实例的交流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神经末梢”,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第一,以创新的思维破解时代考题,激活治理“新动能”。
新时代,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期待更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强、反映诉求的渠道更多、治理场景与内容更繁。因此,基层治理者要跳出“经验主义”窠臼,进一步提升治理思维与能力。
比如,深入探索“片区网格化”等“条块融合”模式,推进“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建设,及时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搭建“智慧治理中枢”,将环境卫生、治安防控、社区养老等事项纳入数字化监测体系,通过“数据多跑”替代“群众跑腿”,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第二,以民主的方式破解民生问题,架起党群“连心桥”。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用民主的方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治理者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将群众需求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读懂群众、关心群众、代表群众。
在基层治理中,可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等多元化参与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转为“治理者”,在议事协商中凝聚共识,在民主监督中保障权益。这种“众人拾柴”的治理模式,既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的脱节现象,又能增强治理决策的科学性,防止“闭门造车”的决策偏差。
更重要的是,民主参与的过程本身能够促进党群互动、干群沟通,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认同感,进而确保“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党群“连心桥”越架越牢。
第三,以协商的办法破解治理难题,构建协同“生态圈”。
基层治理涉及政府、物业公司、居民自治群体等多方主体,利益诉求复杂多元,靠某一主体“单打独斗”难以奏效。要善于搭建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通过平等沟通消弭分歧,在求同存异中形成治理共识。
这要求治理者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各方主体地位,又具备“抽丝剥茧”的智慧,在协商中明晰各方权责边界。当治理主体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基层治理就能凝聚合力,构建起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圈。
第四,以会诊的机制破解遗留旧题,啃下历史“硬骨头”。
基层治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是多年积累的顽疾,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会诊机制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作战,通过组建专家团队、整合多方资源,对“老大难”问题进行系统剖析、精准施策。
比如,针对一些社区产权不清、管理缺位的问题,居民区党组织可联合房管、司法、公安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并邀请法律专家、居民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法律厘清权责、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促进协商化解矛盾,形成会诊清单。
会诊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标本兼治、系统施策”的治本之道。当基层治理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啃下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城市发展根基将更加稳固。
第五,以实例的交流破解能力课题,打造治理“智囊团”。
实例交流重在搭建经验共享平台,让先进治理经验在碰撞中升华、在传播中落地。这种“以案促学”的模式,既能帮助治理者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又能促进治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让基层治理的示范做法由“一枝独秀”变“聚木成林”。
比如,可在城区、街道的多个居民区之间建立互学共促联盟,通过定期组织基层治理案例评选、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优秀社区的治理经验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经验表明,实例交流可让基层治理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进而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治理铁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柴俊勇,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第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