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福建平潭,入围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青年创作者们离开红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蒋肖斌)在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青年电影之夜,“一直拍下去”这句话时常出现。担任终审评委的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入场前被一位青年创作者拦住,请她写下这句“一直拍下去”。这几天,她透过“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人的眼睛、镜头”观察世界。
9月7日晚,福建平潭岛东部的龙王头海渔广场,本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迎来收官。经历5届举办,这个年轻的影展累计收到了12705部参赛作品,而在这个荣誉归属落定的夜晚,一批新鲜的面孔接过具有“起点”意义的奖杯——影展上,一种始终存在的基调是扶持、托举,而非竞技。
终审评委会主席陈冲进入电影行业50年,“我最大的愿望是在他们激情、才华并茂的火焰当中,能够做他们的柴,能够让他们烧得更旺”。在乐队的歌声里,她起身加入青年创作者的队伍,一同尽兴而舞。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陈冲表示,在主竞赛入围作品里读出了不同的可爱之处,她希望这些创作者们不要丢掉独特的色彩,这就像他们的“签名”一样。
编剧袁媛在颁发“生生不息成长计划”的几项荣誉前,谈到自己对新一代电影人的观察:“他们愿意把目光转向自己,去讲述更多的‘我’的故事,关于‘我’的困惑、‘我’与家庭的关系、‘我’在虚拟或现实世界中身份认同的故事,我觉得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极致探索是特别打动我的。”
影展期间,这些个体差异鲜明的“我”短暂地交集成“奶茶视频APP”,聊创作、谈梦想,彼此都能懂得。一名导演在领奖时提高分贝,向台下一样年轻的创作者们竭力呐喊,要带着热情、激情和真诚“一直拍下去”。
9月7日晚,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青年电影之夜,“麒麟最佳影片”揭晓前,影展评委会主席陈冲与“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年度决策人吴慷仁对话。陈冲分享了观看50部主竞赛入围作品的感受:“平均年龄24岁就拍出了50部这么好看的电影,每一部都给了我社会的一个面,他们心灵里的困惑和爱、他们短短年龄当中的爱与失去,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6日,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主竞赛入围作品《紫菜》放映结束后,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主创团队在现场合影纪念。该影片获得本届影展“麒麟评委会选择”荣誉。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6日,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一场主竞赛入围作品展映后,影片主创回答观众提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洪雷介绍,本届影展迎来“Z世代”创作力量的集中爆发,主竞赛单元参赛作者平均年龄24岁,作品覆盖全球399所高校。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6日晚,电影《小径分岔的花园》导演、编剧姜柏廷在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带来产业放映,与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创作训练营行业嘉宾交流。《小径分岔的花园》是该影展人才培育体系孵化的首部长片,曾获得第二届影展的麒麟优秀短片,长片项目则在第三届影展生生不息成长计划获得最佳提案。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5日,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未来已来·AIGC”单元入围作品放映后,主创上台与观众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7日,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现场,青年导演正在接受导师指导。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5日,福建平潭,参与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影迷在挑选印有影片海报的明信片,特展影片的明信片被最先“抢”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7日晚,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青年电影之夜结束后,志愿者们在舞台上合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6日,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评委会主席陈冲在《末代皇帝》放映后与现场观众交流。陈冲曾在电影《末代皇帝》中饰演“婉容”一角,她分享自己22岁时为另一个角色苦练英语播音腔但落选,最终却得到《末代皇帝》女主角,“我认识到了努力原来还是有结果的,只不过就是到了下一部戏才有这样的结果”。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9月5日,福建平潭,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举办了一场“未来电影之门——AI时代电影人的创作方法”交流活动。本届影展首次进行AIGC短片征集,收到3443部参赛作品,40%的创作者为00后。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