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晚年最头疼的,就是该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前三个儿子早夭,老五奕誴因为生母不受宠,早就被过继出去了,剩下最合适的就是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这俩兄弟感情特别要好。奕詝生母死得早,十岁起就养在奕母亲静皇贵妃宫里,吃住读书都在一起。奕詝性子温和,有什么好吃的都先让给弟弟。奕聪明伶俐,武功骑射样样精通,经常帮哥哥补习功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是一母所生。可是皇位只有一个。道光帝在立储诏书里写谁的名字,成了紫禁城里最大的谜题。当时朝中大臣们都暗中押宝:奕的支持者说,六皇子文武双全,跟皇上年轻时一模一样。奕詝的拥护者则夸四皇子仁厚孝顺,更有帝王之相。
两位皇子的师傅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教奕的卓秉恬天天加强特训,把《资治通鉴》讲得透透的。教奕詝的杜受田却另辟蹊径,专门琢磨怎么用“孝道”打动皇帝。1848年春天,南苑猎场旌旗招展。道光帝决定在这里举行一场狩猎,明面上是春猎,实际上是要看看儿子们的表现。奕骑着白马,箭无虚发,一天下来猎获的禽兽堆成小山。道光帝看着英姿飒爽的六儿子,忍不住连连点头。
可当他转向四儿子时,却愣住了,奕詝的箭筒满满的,一箭未发。“怎么回事?”道光帝皱眉问道。奕詝赶紧下马跪拜:“回父皇,眼下正值春季,鸟兽都在孕育生命。儿臣实在不忍心伤害它们,也不愿与弟弟争抢。”这话可说到道光心坎里了。老人家最看重仁德,当场就被感动得眼圈发红。拉着奕詝的手说:“我儿有如此仁心,实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但道光毕竟是个明白人,过后想想又犹豫了。奕确实太优秀了,读史书能举一反三,论政事有独到见解。于是病重之时,他又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做最后考察。奕按照师傅教的,把治国方略说得头头是道。
可奕詝呢?一进门就“扑通”跪地,抱着父亲的腿大哭:“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儿臣宁愿折寿十年,换父皇安康!”哭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把病榻上的道光感动得老泪纵横。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当大臣们打开正大光明匾后的锦匣时,都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两道谕旨:一道立皇四子奕詝为帝。另一道封皇六子奕为亲王。一匣两谕,这可是大清开国以来头一遭!奕詝登基成为咸丰帝后,对这位天才弟弟始终心存忌惮。但奕聪明得很,整天闭门读书,从不结党营私。观察了两年,咸丰终于放下心来,正式册封奕为恭亲王。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英法联军又打进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时,还是把这个最不放心的弟弟留下来收拾烂摊子。没想到奕居然谈判得有理有据,办事妥帖周到,成了挽救大清危局的关键人物。
这段皇位之争最耐人寻味的是:争的时候暗流涌动,争完了反而兄弟和睦。也许正因为两人没有撕破脸,才能在危难时刻携手合作,造就了晚清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兄弟同心共渡难关的佳话。看了这段历史故事,您觉得道光帝选对继承人了吗?如果是您,会选才华横溢的奕?还是仁厚孝道的奕詝?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